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同样的描述不止一处,在《地藏经·利益存亡品第七》中,地藏菩萨又说:“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为什么经典中会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我们只单纯地理解为是地藏菩萨对我们的“控诉”?还是另有其深意?
《地藏经》我们要看很多遍,他的意思才会深入到我们心里来。因为我们从小没有这样的知识的熏修,所以刚一看到《地藏经》中佛菩萨的这种世界观、生命观,要想进入我们的心还不容易的。
进来之后如果要修习的话,习气的改变也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地藏经》里面,常提到“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
这是我们学佛好几年都不理解的。如果说“做某件事是罪,做某件事是恶”,这样我们还能接受;但是说“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就很难接受。
我们很难接受的原因就是,我们还在第六意识的分别状态里。我们所认为的善和恶,是由我们自己的第六意识所判断的善和恶的标准去衡量的。
我们不觉得自己是坏到起心动念都是坏蛋的状态,所以对这句话很难接受。
只有学佛久了,开一点智慧了,或许参考的标准就不同了。对善恶所界定的那个标准线移了,才会发现这句话是正确的。
如果就在第六意识分别状态里,我们不认为自己起心动念都是业、都是罪。但是当我们有了甚深的禅定,对教理和教法更深入时,特别“唯识”里讲到的第七意识,如果我们在第七意识里破了“我执”的时候,就会发现地藏菩萨所讲的这句话是正确的。
我们心心念念编织了这个第六意识的“我”,想穿透第七意识的“我”,是穿不过那个墙头的。崂山道士说“穿墙过壁”,我们很难理解,我比个例子:你晚上做梦能穿越梦境吗?你能识别那是梦境,在梦里自由穿梭吗?
你穿越不了自己的梦,你的第六意识也穿越不了第七意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第六意识的分别念真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因为就是它限定着你。
第六意识的意识流,就像电子屏的电子流一样,扫描出了一个“我”,粗大的“我”的烦恼,让“我”置身天堂,让“我”陷于地狱,让“我”种种快乐,让“我”种种痛苦。
原来第六意识的流和第七意识的流,就如电子流一样,就像地藏菩萨开经前讲到的“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就是他手中的那支笔,画黑、画白都是他画的,就是这个色彩的元素构成了轮回的画面,构成了天堂、地狱。
所以连老子都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了这个皮,才会有长在皮上的毛,也因为有了“我”,才有“我“所感受到的;才有了“我”所制造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这些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