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去念佛,都可以往生净土

2024-10-10 09:07:00 发布: 人气:33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图片



念佛一门,有持名的念佛,有参禅的念佛。像虚云老和尚开示也都教人念佛,他是由禅门归入的念佛,是带着禅门觉悟的念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我们的心地也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把这个心地的内涵融入到这一句佛号里,也是一种念佛。


虚云老和尚座下很著名的一位弟子,我们传印长老,他就是持名念佛。传印长老很神奇,他亲近虚云老和尚的时候,虽然也坐禅堂,但他跟老和尚说,我对念佛很有信心,我还是用念佛的方法。所以,他就是在云居山,也是用念佛号参禅入定的。


那阿弥陀佛化身的永明延寿大师,在《四料简》里面就讲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如果又能参禅,又能念佛,那不得了,“犹如戴角虎”,当下就能做祖师的。这句话在净土宗里就有证明,好几位祖师都是禅宗得受用了,开了悟了,然后转为念佛,成为净土宗祖师的。


除了有禅宗宗门的念佛,还有教下的念佛。就像天台宗主张“教学天台,行归净土”,是带着教理的智慧观照来念佛的。我们师父的同参道友静慧老法师,当时他们同在国清寺追随静权长老学习天台教观,师父说,静慧老法师三十多岁就证得念佛三昧了。



图片

▲悟公上人(左)与静慧法师(右)



教下的念佛可以说是最稳的。天台宗的开宗祖师智者大师,坐必向西,从他所示现的历代天台宗学人都是如此,“教学天台,行归净土”。所以这一千多年来,都是稳操胜券,教理又通达,修行又安稳。虽然教下念佛做祖师的不多,但是负面的比如说念佛念着念着魔了,这个也不大有的。教下念佛的人稳稳当当,个个往生。


那反而是既不学教,也不参禅,就一句佛号自认自可的,特别容易出错。从古代到现在,乃至在现实社会当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他认为就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也不用念其他佛了,甚至连释迦佛也不要念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到今天,这个一直困扰着佛教界。


所以净土一门,你看好像挺简单,实际上不容易的。佛一定是圆满的,但不是说我念佛的,我就连菩萨都不念了。实际上我们自己的心落在什么地方,我们的知见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学修、降伏,身口意的依止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图片




图片



除了禅门念佛、教下念佛,实际上还有持戒念佛。我跟师父的最后一面,师父交代的就是“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以持戒来护持我们修行者的一生,不仅我们自己能以持戒功德回向净土,还可以度世度人。


持戒也是一种念佛,五戒、八关斋戒,乃至我们出家人的具足戒,这都是佛陀身体的功德。那菩提心戒,既有佛陀的心,又有从佛心中流露出的止持和作持。所以,菩提心戒就更是念佛了,它是从清净法身佛,也是从佛陀的自证风光里所流露的。


三学里戒是最好学的了,有善知识现前,在戒场上就能得戒。讲起来好学,但实际上也是非常细致的。好比我们刚受了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难道只是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吗?那为什么还叫“十无尽藏戒”呢?


“十”是很圆满的意思,它里面内涵是无尽藏。它实际上包括了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止恶修善、广利众生又有很多很多,所以菩提心下所摄的实际上是非常广大的。


图片




图片



总的来说,持戒可以得生净土,禅定可以得生净土,念佛可以得生净土,学教也可以回向净土。可以说戒是佛的身,教是佛的口,禅是佛的心。我们能依止佛陀的身口意,以此功德都会回到佛国,回到佛陀的家。如果我们以戒定慧三学的功德导归净土的话,可以说是最为稳当的。


我们要念佛往生净土,总要有一个行门,我们是持戒念佛,还是学教念佛呢,还是参禅念佛呢?如果既持戒,又学教,又参禅,然后求愿往生西方净土,那你要度众生,就会有力量啊。尤其我们出家师父们,就会度化众生有力,住持道场有力。




宗门教下


汉传佛教通常将各宗派归类为宗门和教下,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被称为“宗门”。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等,以义理研究见长的宗派称为“教下”。宗门的根本特质在于契悟,教下的根本特质在于解义,两者方法虽有不同,但目标宗旨完全一致。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戒律是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 心中有数:你的戒体得到了吗?
· 受菩萨戒对我们生命的意义
· 菩萨戒 | 轮回苦海里,你有了一件“救生衣”
· 修行越是往上走,越要以菩提心为基础
· “我要做菩萨”,同学伴侣很重要!
· 悟公上人: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种田不下种
· 受了菩萨戒,为什么要储备锡杖?
· 悟公上人:得不得戒体,不需问他人
· 黄庭坚《发愿文》| 山可摧,海可枯,菩提大愿不可动摇!
· 为什么菩萨戒谁都能受?
· 菩萨戒体会陪伴着我们,转烦恼为菩提
· 同样的一天,你守戒和不守戒所得的是天壤之别!
· 选择了菩萨之路,未来注定越走越光明
· 受菩萨戒,就是在人间塑造圣贤
· 菩提心的五个特性
· “菩萨”这个话题有多高级?
· 从金刚宝戒到菩提心的内涵
· 求受菩萨戒全攻略
· 受菩萨戒之日,也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