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戒法,关于怎么得戒体,虚云老和尚的珍贵开示

2024-10-12 06:01:00 发布: 人气:20
图片



佛教传戒是最利国利民的,天底下有人守戒,秉持佛陀的戒律,这是真正的道德人生。所以在古时候,一般性国家首都都是有戒场的,有专门戒律的寺院,比如北京潭柘寺里面有戒台,离潭柘寺不远专门有一个寺院就叫戒台寺。过去北京城很小的,在清朝末期,就有三千多家寺院,其中传戒的地方也很多,雍和宫里就建有戒坛。


1955年,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传戒的时候,关于戒法,关于怎么得戒体——得下品戒、中品戒和上品戒体,有一些开示:


戒  法


长老首先讲戒法,“戒法者,佛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制之五戒八戒,式叉摩那之六法戒,沙弥、沙弥尼之十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出家五众菩萨之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二众菩萨之六重二十八轻戒,及一百八十四种羯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名戒法。”这就是说,作为我们佛弟子,五众弟子也好,七众弟子也好,都是因戒而界定、区分的。


戒  体


“戒体者,当受戒时,领纳戒法于心胸,于身内即生一种戒体。此体虽非凡夫可以见闻,然一生之中恒常相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戒体。戒体的优劣,在于受戒时发心的高下。故求戒者,当先明白发心。发心分下、中、上三品。”


图片


01

下品心


“于正受戒时,以智狭劣,誓愿不广,或心散乱,缘境不周,但得戒相守持,无克发体功用,是为下品心,即得下品戒。”


得下品戒,主要是因为什么呢?智狭劣,誓愿不广,受戒的时候心也散乱。对所受的戒,或者对授戒的阿阇黎、同受戒的戒兄弟,乃至受戒处常住及坛场,种种的这些缘境心中都不清楚。只是顺着受戒仪轨这样走一下,只是对所宣说戒相本身的守持。因为这种状态,只能感得下品戒。


我们了解这个之后,就不要犯这种错。一个戒场,那些戒子们如果是从佛学院出来的,或者是有善知识调教过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同。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懵懵懂懂出家的,有的对信仰都不甚清晰,内心对戒的功德也没有认知,跟着大家懵懵懂懂,为了求戒牒也很谨慎,生怕受不了戒。这样一种被动的状态,比较下品的心,往往就得下品戒。


图片


02

中品心


“于正受戒时,心缘一切情非情境,但于所缘境上,仅能分断诸恶,分修众善,唯欲自脱生死,全无度生誓愿,是为中品心,即得中品戒。”


这样的人对戒是有恭敬的,也能分断诸恶,分修众善,也有了生死的心。在受戒的时候,对心所缘的,比如阿阇黎、开堂、陪堂、引礼师父们,常住的师父们,乃至同受戒的众戒子们都能够恭敬,对道场也恭敬,生感恩。在整个求戒的过程当中也很细致、很专一,对戒相、断恶修善都很认真,也就是说,情非情境,在这个所缘境上,他都能够很如法。但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全无度生誓愿”——没有发起广大的心。这个就是中品心,得中品戒。


图片


03

上品心


“于正受戒时,心心相续,见境明净,遍缘法界一切情非情境,于此境上,能发决定大誓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是为上品心,即得上品戒。所以要得上品戒,当发上品心。


又当受戒前,应先究心缘境之宽狭,然后才可以立志高远,见相明白。若不预先深究,法相尚且虚浮,怎能得受上品戒?若或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徒劳一世。大须留意!”


虚云老和尚在这里讲到“于正受戒时,心心相续,见境明净”,这就是在正受戒的这个当下,心心念念所安住的那种境。比如说在五台山受戒,见土木瓦石,想到的是文殊菩萨的大愿在娑婆世界安立的一个圣地。他不是看土木瓦石,是看诸佛菩萨的悲愿,这个叫“明净”,光明的明,净土的净,他见这个境界是光明而清净的。


一般的人没有这样的想法,很有悟性的人,当他这样想的时候,心马上就会有热量,然后眼眶就会湿润,有一种超越了凡俗的神圣力量会撞击他的心胸。实际上这个时候,他已经遇见文殊菩萨的金色界了。


这里面虚云老和尚说“心心相续,见境明净”,这个境是境界。见到这个境界,他知道这是光明的、是清净的,所以“遍缘法界一切情非情境”。按照这个修法,由这个明净所展现的,所有的“情”,无非都是佛菩萨,所有的“境”,无非是诸佛菩萨的清净刹土。


“于此境上,能发决定大誓愿”,当一个戒子置于这样的情与非情境上的时候,就能够发起决定的大誓愿:不仅我要断一切恶,我也代替一切法界众生来断恶;不仅我能够修一切善,我也代替一切众生来修善;也愿度一切众生。


图片


当你的见地越高,你的心力就越大。这样子强大的菩提心力,所感发的实际上与真实的世界、与诸佛菩萨的世界是彻底相应的。佛有那么大的悲愿力,到娑婆世界里来住持佛法,来弘法利生,我们以这样子的心才能够跟诸佛菩萨的本怀相感应。所以发的这种上品心,感得的自然也是上品戒。


虚云老和尚又接着补充:“又当受戒前,应先究心缘境之宽狭。”你要问问自己的心,是广大的还是狭劣的?这样子反观之后,你就会立志高远,就“见相明白”。


因为感得的戒体是源于情与非情境。“情”首先是指——得戒和尚如释迦佛陀一般,教授阿阇黎犹如文殊菩萨一般,羯磨阿阇黎犹如弥勒菩萨一般,七尊证犹如十方尊佛一般,诸位开堂陪堂就像菩萨教授一般,诸位引礼师父就像示范的菩萨,同堂的这些戒兄弟们就犹如亲近的眷属,如众阿罗汉一般……这些相是有情相;然后非情相——你所依的常住、睡的广单、拜忏的大殿、从戒堂到戒坛等等器世界的物理空间。这样子就“见相明白”。


“若不预先深究,法相尚且虚浮。法相尚且虚浮,怎能得受上品戒?甚或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徒劳一世。大须留意!”因为佛子本身就决定在戒上,结果你戒都不明白,白白走一下过场。戒法、戒体、戒品根本跟你没关系,都没沾着,所以“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这样徒有其名,身心世界里戒的德没有产生,所以“徒劳一世,大须留意!”


“缘境虽多,不外情与非情两种。情境就是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如人类、鱼虫鸟兽等;非情境就是一切无生命的矿、植等物,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房舍、衣药用具等。


众生造恶,皆因迷着前境,如见财物起盗心,见美色生淫念等是。但恶业固由境起,善业还从境生,境是制戒之所依,亦为发戒之正本。如淫杀等依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境而发;盗妄等依情与非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与非情境而发。是故森然有境,皆是制戒之本、发戒之因。


若能兴广大慈护之心,遍缘如上情非情境,于此境上发如上三大誓愿,与彼戒法相应,领纳在心,尽寿护持,是即上品戒体。”


图片


悟公上人讲,你白天看到的出家人好像没什么,但是如果你非常恭敬,它就会深入到我们的心灵深处,甚至连梦寐的时候都能现前。当你梦境里看到出家人形象的时候,那就相当于真正看到了活阿罗汉的功德。这是很殊胜的,但是如果你醒的时候对出家人根本就心不在焉,没有心灵感受,这个信号就刺激不到你的灵魂深处。所以我们要培养一种对三宝、对出家人的恭敬,那你才可能在梦境里显现出家人。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验,我念了很久《往生咒》,梦里也不会念。有一次出门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动物,被车碾得扁扁的,我就生起了悲心,就给它念了三遍《往生咒》,当天晚上我在梦里就会念了,念得特别顺。醒过来要感谢那只死掉的小动物,由于这种悲心,这个咒念起来才会有力量,才会印象深刻,才具有穿透力。你能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实际上第一个被利益到的是你自己。


实际上,你发利益众生的心,所有的众生都是陪练的,你利益众生的心越真切、越广大,你自己得到的利益就越多,你心灵的土壤里渗入的这种大悲水就会越普遍滋润。如果虚虚地发一个,那在你的心灵土壤上就是虚虚地洒了一层水,有可能连灰尘都没有压住。


当你利益众生的心越真切的时候,你心灵的土壤里就被这种真切的愿力所滋润。当你越广大的时候,你心灵的广大的土壤,就被这种大悲水广大地滋养。所以才讲“布施破悭贪”,布施之时就是破悭贪之时。


受戒得到的戒体是上品、中品,还是下品,全由受戒的时候,你对情和非情境的见地决定。如果没有智慧,毫无见地,那就是下品戒;如果你有很高深的见地,心心相续,见境明净,见这个境是光明的、是清净的,然后遍缘一切情与非情境,然后发起深广的大愿:我受的每一条戒,我受,一切法界众生如是受;过去不受这条戒的一切罪过、过患我忏悔,就是上品戒。


所以受戒堂又叫忏悔堂。每一个戒相,都是在宇宙中衡量身口意功和罪的一个条款、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出来的时候,我过去没有按着这个标准的所有罪过,我忏悔。因为众生没有建立这样的标准,我今天发愿“在这个宇宙里,我率先成立,在我的生命体里先下载这个软件,然后我把这个软件像量子纠缠一样,遍缘情与非情境,让它们瞬间都具足”。


这样子去受戒的人,你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去看别人的,白天晚上全都看的是自己的身心。



图片



相关文章
· 戒法是佛陀的大加持
· 这样去念佛,都可以往生净土
· 戒律是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 心中有数:你的戒体得到了吗?
· 受菩萨戒对我们生命的意义
· 菩萨戒 | 轮回苦海里,你有了一件“救生衣”
· 修行越是往上走,越要以菩提心为基础
· “我要做菩萨”,同学伴侣很重要!
· 悟公上人: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种田不下种
· 受了菩萨戒,为什么要储备锡杖?
· 悟公上人:得不得戒体,不需问他人
· 黄庭坚《发愿文》| 山可摧,海可枯,菩提大愿不可动摇!
· 为什么菩萨戒谁都能受?
· 菩萨戒体会陪伴着我们,转烦恼为菩提
· 同样的一天,你守戒和不守戒所得的是天壤之别!
· 选择了菩萨之路,未来注定越走越光明
· 受菩萨戒,就是在人间塑造圣贤
· 菩提心的五个特性
· “菩萨”这个话题有多高级?
· 从金刚宝戒到菩提心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