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善知识,应具足怎样的弟子相

2024-10-14 09:01: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佛陀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开示了弟子亲近善知识、承侍善知识应发的二十一种心:


“复次善男子,汝承侍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

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

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

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

应发如傭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心故;

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

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

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

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

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

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

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此二十一种心于寂天菩萨的《集学论》中摄为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就是佛陀教我们作为一个弟子,怎么亲近善知识、承侍善知识。要建立坚固的志愿,发起如大地、金刚、铁围山一样坚固的心,纵受诸苦,不为所动。

This is how the Buddha taught us, as disciples, to approach and serve virtuous teachers. We must establish a steadfast resolve and give rise to a mind as solid as the earth, as indestructible as the vajra, and as immovable as mount surrounded by iron - even in the face of all sufferings.


实际上,这每一种心我们都要去比拟,然后在现实中去摸索,这都是我们修行圆教,能够即身得佛益的关键。

In fact, we should contemplate and emulate each of these mindsets, and then explore them in our daily lives. This is the key to our cultivation of the complete teachings and swiftly attaining the benefits of Buddhahood in this very body.





“汝应于善知识,

起如大火心,

焚烧一切诸烦恼故;


汝应于善知识,

生如佣作人心,

随所教命无违逆故;


汝应于善知识,

生除粪人心,

舍离一切骄慢心故。”


Towards virtuous teacher, 

you should give rise to a mind like a great fire,

 burning away all afflictions;


Towards virtuous teacher, 

you should give rise to a mind like a servant, 

following all instructions without disobedience;


Towards virtuous teacher,

 you should give rise to a mind like a sewage cleaner, 

abandoning all arrogance.







图片





请问,一个除粪的、扫垃圾的人会不会骄慢啊?他不会的。一个能在厕所里铲除不净物的人,肯定是放下了所有身段才会来做这种事的。我师父悟公上人在戒场当开堂大师父的时候,曾去打扫厕所,就是想让所有的戒子去感受他老人家这样的一种示现,然后能够放下身段,谦卑地、无骄慢地去学习佛法。


所以,弟子相很重要的。传法的人越殊胜,传法的内涵就会越殊胜,弟子也要越殊胜,这样才能相应。

Therefore, the qualities of a disciple are of utmost importance. The more extraordinary the Dharma teacher, the more sublime the essence of their teachings will be–likewise the disciple must be equally outstanding to resonate with them.



如果我们只是坐在这里,就很难体验这种不容易;如果从整个轮回世界的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要听闻殊胜教法也是很难的。我师父悟公上人是天台宗的大法师,在他们那个年代,却没有机会开口说这个微妙法。






图片


图片





所以,印光大师都告诫弟子们,他说看书最好是看古时候的。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论语》、《中庸》、《四书五经》……也要尽量找古文献,看看唐朝怎么批阅的,朱熹、程颢那时候怎么解释的。古时候的人严谨,一辈子也不会写多少的。静权长老也是的,他一生当中也只写了《天台宗纲要》。


我们常常请师父写一写,师父却说,诸佛菩萨的经、祖师大德的论都还没人看呢!师父这么圆满,他的知见一点问题都没有,却还是保持着出书的谨慎。现代所谓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主体,都是自媒体,什么都能网上发,但是往往信息太庞杂,真理就不容易显现出来。研究历史的人也说,有两种现象会令人迷失真相:一个是对真相保持沉默,不说出真相;第二个就是错误的、喧杂的声音太多,也会把真相淹没了。


所以,修行人要有择法眼,能屏蔽掉杂音,让自己听到正确的声音,真的是要安装“防护软件”的,这是这个时代学佛人修行的难度。


古时候的人清净,成就会更快,我们是没有办法比古人更有智慧的。佛教好多的传承,到了近代才有文字记载,以前是不需要的,师父讲什么,徒弟心里就记住了,就这样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去了。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这么庞大,古人学佛法是靠背诵的,我们现在哪里还背的了呀。那个时候的人真厉害呀,就像复读机一样,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真的有这本事。佛陀一代言教,流入阿难心,阿难一登座,完全能复述出来。


所以,我们作为佛的弟子,一方面要忏悔业障,一方面也要珍爱这份佛缘,每天要怀着感恩心、欢喜心,在正能量的循环下,让自己的生命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具弟子相。

As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we must, on one hand, repent our karmic obstacles; on the other hand, we must cherish this karmic affinity with the Dharma. Every day, with a mind of gratitude and joy, we should let ourselves progress and embody more and more the qualities of a disciple through this cycle of positive energy.




图片


“复次善男子。汝因此故。求善知识。勿于身心而生疲倦。见善知识。勿生厌足。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供养善知识。无令间断。随顺善知识教诲。不应违逆。于善知识所有功德。不应疑惑。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应生决定。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心不应变改。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闻一切菩萨行。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功德。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大愿。因善知识。引发一切菩萨善根。因善知识。积集一切。菩萨助道法。因善知识。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出离门。因善知识。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因善知识。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因善知识。清净一切菩萨自性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卷三十三  



英文翻译:智航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无论什么变,师父给出的这句座右铭是不变的!
· 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过的法门
· 这时,代表你精神世界的福德力增上了
· 当所做的一切都还没有显现出成果来,你是会犹豫还是坚定地相信?
· 念佛有多神奇?这只唐朝的鹦鹉告诉你
· 学佛,要让家人也受益
· 佛法,要真修实学
· 她讲的大道,让你一“睹”即为永恒
· 智慧的现前,需要很多铺垫
· 念佛消宿业,更莫造新殃
· 九九重阳,如何回报祖先的爱?
· 作为佛弟子,这是永远的修行
· 岁月悠悠,重阳久久 || 用佛法带给祖先最久远的温情
· 今又重阳 | 清秋有信,唯愿久久
· 这世界什么样子,决定于你自己的看法
· 保护好,跟三宝的链接
· 佛法的核心是真修实证
· 这“六念法门”,天天要忆念
· 精勤行持莫失正念
· 忏悔真的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