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小乘要深刻地观修
自利才能利他
佛法的修行是有次第的。一个小乘法修得很娴熟的人,才能给大乘菩萨道做基础;大乘法的观、修都很娴熟了,才能给果乘做基础。
对于小乘行者来说,大乘菩萨道几乎是“仰之弥高”的。小乘经典里介绍大乘的比例本身就少,一说到大乘菩萨的功德,他们就觉得难以企及,根本做不到。而在我们大乘佛国,一起步就是大乘经典,但很多人就吃亏在这里,读的是大乘经,学的是大乘教,但是没有修过小乘,这就变成了一个“空头支票”。
实际上,对于小乘法要很深刻去观修的。小乘的因、缘、果都要去修,然后才能证得“人无我”的空性。人无我的空性证得了,能自利了,才能去利他,这才叫“大乘”。
否则,自利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利他?我们说要发菩提心,那什么是菩提心?对我们来说,这还是知识,知识是不能了生死的。普通的知识、概念性的东西叫相似法,我们也不能从中得到受用。
一边学着所谓的大乘,一边我们的轮回又很真实,生命的苦又很真实。这个苦如果没有小乘法去有效对治,慢慢善根就被烦恼磨灭掉了,学佛就退失了。如果小乘的基础扎实,哪怕以后在行大乘了,这个功底也不会失掉的。
我很幸运的就是,在家做居士的时候感觉到苦,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对轮回生起彻底的厌离。那时候不仅是观无常,直接就是观“死”——我死了,这地球不增不减,日月照样旋转,对这世界一点也没有影响。这样就不会有挂碍了。一直到现在,每天这样观还依然有用。
02
转小向大
在利益众生中舍弃自受用
所谓的大乘,就是转小向大。无论从法性上,还是自我安住、受用上,肯定是闭口不讲,肯定是自受用舒服。但这个自受用,也就是小乘里说的“寂静之乐”,实质上还是一份法的执着。
谁不喜欢自受用呢,但是大乘就是要把这份自受用在利益众生中去舍弃。只要能利益一点众生,我宁愿舍弃自己的受用,乃至生命都可以舍在里面。这就有了往上参学的资格。
就像善财童子一样,为了大道,锲而不舍地去寻找善知识,他见到善知识之后说,“我已发菩提之心,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了成就无上道故,来向您学习”。
“善财”不是说手里握了多少财富,是他的生命里久集菩萨资粮,一位老菩萨显现了一个小孩身。这样的谁不喜欢呀!又有资格,功德又大,品格又好,还显现一个小孩子,那么谦恭,那么可爱、天真无邪,具足了种种内在德性的财富资粮。然后一说,是某某菩萨介绍你来的呀,那些菩萨马上倾囊相授。
佛法里叫“如瓶灌瓶”,就像瓶口对着瓶口灌,一滴都不挂,全部灌进来。他具足了一切求法的资格,对于一个对机的人,无一法不可说啊,没有什么秘密不秘密的。所以,善财童子很快就证得与这位菩萨相同的果位。然后这位善知识继续说,还有一个比我厉害的,你可以向他去学。
一个生命,如果能像善财童子那样,五十三级层层进级,这样学佛法,多有意思呀!他欢喜地走在云水间,百城烟雨遍参诸大善知识,以善知识为友、为师,亲近他们、追随他们。而且无论他追随哪位师父,文殊菩萨都看着你、罩着你、捧着你、护着你,这多开心!
03
对于任何教法
既不要诽谤,也不要怖畏
积累了大乘资粮之后,再进修果乘就能理解了。就像一句文殊菩萨的心咒,“嗡 阿惹巴匝纳德”,实际上每一个字都是总持。要有很深厚的佛学功底,小乘无我的空性智慧、大乘甚深的空性智慧都通达了,才能去理解。
▲文殊菩萨心咒梵文种子字
我们看在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唐密里,初步还有菩萨形象,更高级、更高维的时候,菩萨形象也没有,一个符号就代表了。如果不是深厚地行持这个修法的人,你看到那个符号解读不了的,那个符号对你也没用。
就像庞大的一个北京市,“北京”两个字就可以代表,再简单一点,一个“京”字就代表了。熟悉北京的,看到这个“京”字,马上和北京相关的各种信息都能想到。但不了解北京的,看到也没用。
那对于我们来说,不要说有菩萨形象了,菩萨的经典就是菩萨“说明书”,我们读还不一定读得懂。还要有懂的人带着我们读,然后操作给我们看,我们才能理解。所以说,学佛要有善知识,没有善知识,你能读得懂吗?
对于小乘的圣者来说,黄金就像牛粪,名利就如同毒蛇,世间的八风简直就是魔鬼。那对大乘圣者来说,小乘圣者所有的品格,他已经量化到很细很细,遍及一切处。小乘的“人无我”是在禅定中完成的,大乘菩萨的“人无我”是在利他中完成的,是在诸法的行持中完成的,这个难度是很高的。没有小乘娴熟的“人无我”的禅定修习,甚至证得果位,没有这个前提,怎么去行大乘道?
大乘,不仅是大乘的教理,还有大乘的行和大乘的果。有了大乘的教理、行、果,再往上,它又是一个“总集体”。就像大乘这个庞大的土壤最后凝结成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又汇聚到更高的诸佛的维度里。有了这样的见地,再去理解诸佛的咒语才有力量啊,才会知道原来一句“嗡 阿惹巴匝纳德”,就已经在“毗卢顶上行”了。
就像我们曾经学习文殊菩萨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只是文殊菩萨的作用、力用。祂的本体是什么?见地是什么?是“嗡 阿惹巴匝纳德”。这个见地到什么程度了?是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的体性,化现出了五方五部佛,然后以五方佛总集的功德作为文殊菩萨的本体。有了这样强大的威德力,才会有十大无尽愿这个强大的力用。
所以,不同教法之间都有合理性,有内在关系的。小乘的功德有了,才能进修大乘;大乘功德有了,才能继续进修,无边资粮迅速积聚,此生即能朝向福慧两足之途。
建立了这些见地,至少对于任何教法我们都不会诽谤,都会认真地去行,哪怕遇到再殊胜的,也不会怖畏、惊疑。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加快学佛的步伐,我们的生命才能够去理解、解释、践行佛菩萨的功德,一闻十悟、百悟,乃至千悟,一天就可以有极大的收获。
▲妙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