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弘一大师诞辰。
弘一大师,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生于天津。他的前半生是李叔同,擅书法,精金石,通诗词,达音律,是举世瞩目的才子、学者和艺术家。他的后半生是弘一大师,持戒严谨、精研律学、笃志苦修,一双破布鞋、一条旧毛巾,一领衲衣、了寂无色,却普度众生、光照人间。1942年农历九月初四示寂,以其成就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虚云老和尚于《弘一大师事略序》中评价大师说:“弘一律师,乘愿再来者也。观机合宜,志弘南山宗旨,以救时弊。躬行实践,行持是尚,终身无懈,闻见生钦。”
出生:瑞雀衔枝
一八八零年(旧历九月二十日),弘一大师生于天津一个富裕家庭,俗姓李,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名号屡改,一般以李叔同为世所知。大师原籍浙江平湖,父名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会试中进士,曾官吏部,后在天津改营盐业,家境颇为富有。
光绪庚辰年,父年六十八,弘一大师才出生,诞时雀衔树枝降其室,是大师应世吉兆。大师天资颖异,读书过目成诵。志学之年,即知爱国。
在家:绚烂之极
大师年方弱冠,诗文词赋皆冠一时,书法整齐挺秀,深得汉魏六朝之秘,尤工篆书及石刻,气息古厚,不类少年之作。虚云老和尚在弘一大师传记中记叙:“凡诗文篆刻,悉皆通达。……庚子肄业南洋公学,乙巳东渡日本,于上野学校习美术,旁究音乐。中国学生入上野美专者,自师始也。试辄冠军,声名扬溢,人皆称之。”
大师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曾填一阕《金缕曲》: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
大师留学六年,一九一零年毕业回国,曾在沪创办文化社、强学会、海上书画公会,与名士袁希濂、许幻园等,互相唱和,文名大著。后又主教图书、音乐于浙江师范学校。辛亥革命后,应聘主《太平洋报》笔政,加入南社及同盟会。“其爱国之心,无时或已也。”
出家:律宗高僧
1918年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门。于杭州大慈寺出家,投礼了悟大师为师。未久,于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弘一大师出家后,慨叹僧界为世所诟病者皆以不守戒律之故,于是发愿毕生精研戒法,并在佛前发愿弘扬戒律。
当时律宗典籍已大量散失,弘一大师根据从日本请回失传的南山律宗三大部,又在温州庆福寺阅藏时得见义净三藏所译的《有部律》及《南海寄归内法传》,想方设法广寻律部诸书,不仅细加校阅,而且还一丝不苟地悉心指明不当之处。弘一大师尤为严谨,因为治律者,尤容不得半点闪失与错谬。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就是他严谨治律的结晶。深奥艰涩难读的《四分律》,经弘一大师以“表记”方式,将每个戒条表列出“罪相”、“并制”、“境想”、“开缘”等,一一加以阐述归纳,使其分清开、遮、持、犯的界限。
弘一大师之所以被佛教界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不只是他对于律部的钻研和整理,而是他的实践生活,他对微细的戒行也能行守无亏。大师操行至苦,常年跣足芒鞋,孑然一担,过午不食,寒不逾三衣,于寺内,洗衣缝补,全都自己动手;外出云游,也不过一席一被而已。
弘一大师回味无穷的话
在日本入侵期间,弘一大师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弘一大师说:“佛法积极到万分。佛说的空,是劝人止灭心中的贪欲,心中贪欲一除,杂念一净,心地自然一片清凉光明,济世悲怀自然就充溢心胸。”
“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僧人必须比俗中人守持更高的道德标准,方能度人。”
“人做得剔透玲珑了,便是艺术。那时你可以舍生取义,你可以视死如归,你可以视金钱如粪土,你可以视富贵如浮云,你可以视色相如敝履。”
在《闽南十年梦影》中,弘一大师讲到:“回想我在这十年之中,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却是很少很少,残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因此近来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伟业)临终的绝命词有:‘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赞誉流芳
大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
弘一大师的一生堪称“完美”,正如夏丏尊所总结的,“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
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