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十二,
恭迎近代高僧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印光法师(1861-1940年)诞辰纪念日
印光法师毕生弘扬净土,复建灵岩山寺,创办弘化社,印赠经书数百万部,文钞度众不计其数,是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
弘一法师曾赞曰:“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01
幼承庭训 终南披剃
印光法师,别号“常惭愧僧”,陕西省郃阳县人。生于富贵之家,初生即患眼疾,直至半年后才能开眼。幼年时期,眼疾自愈,随兄读儒书,颖悟非常。十五岁后,病困数载,得读佛经书。年二十一,善缘成熟,至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礼道纯和尚剃度出家,法名圣量,字印光。
出家后第二年,印光法师来到陕西省兴安县的双溪寺,在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受戒期间,由于他饱读诗书,善于写作,戒期中所有书写事宜,都由他代作。由于写字过多,印光法师双眼发红充血,几乎失明。
他清楚地领悟到,这个色身正是痛苦的根源。他抓紧一切时间念佛。夜晚大众师入睡后,他就起来坐着念佛;平时写字也是心不离佛,虽然拼命写字,还能勉强支持,不知不觉中,眼病得以缓解,他更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从此,无论是自己修行,还是劝勉别人,总是指归净土。
02
普陀潜修 因机施教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印光法师来到北京龙泉寺,任行堂。这年冬天,他托钵行脚东三省,第二年住北京圆广寺。
光绪十九年(1893年),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到圆广寺请大藏经,因任务繁琐,需要人手,大众推荐印光法师。化闻和尚发现他做事精简谨慎、道行高超,回去时请他一同去普陀,安单在法雨寺藏经楼,主理藏经,尊为法雨寺首座。大师励志精修,寺众咸深钦佩,以至被称为全山模范僧。
印光大师出家三十多年,始终韬光养晦,不善交际,也不愿让人知道他的名字。
民国元年(1912年),有一位高鹤年居士要了几篇文稿,交给《佛学丛报》刊登,署名“常惭”。在北京任职的徐蔚如居士,读到文章,倾慕不已,到处打听,最后问出来是普陀山的印光法师所作。
两年后,徐蔚如搜集二十多篇信稿,印行并题名《印光法师文钞》。印光大师之名,从此传遍中外。因为读到《文钞》而倾慕大师道行,渴求皈依的善男信女日益增多,有的跋山涉水请求摄受,有的鸿雁往来乞赐法名。二十多年,皈依弟子达二十多万。
大师在普陀山一住就是二十五年,直到民国七年(1918年),因为要到扬州刻经处印经才出山。
03
勤俭节约 普度众生
法师生活一直奉行节俭勤约,吃饭方面只要能吃饱就行,从来不挑拣讲究,每日食以粗茶淡饭,且不浪费一粒米;穿衣方面只要能够御寒就行,一件衣服经常是穿了一年又一年。如果别人供奉给他珍美的衣食,他万般不肯接受,实在推辞不掉的,他就转赠给别人;如果是普通的物品,他就交到寺庙的库房,供全寺一起享用。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他都拿来印佛书流通,为人种福田。他对于赈灾济贫的事,权衡轻重,先其所急。
民国六年(1917年),北京、天津大水为灾,印光法师极为关怀,与普陀山方丈召集诸山长老成立赈灾分会,法师带头把仅有的钱全部捐献出来。
民国十三年(1936年),绥远地区灾情严重。当时印光法师正在上海参加护国息灾法会,便将法会两千九百多元善款捐向灾区。随后回到苏州,他又将自己仅有的一千多元的印书款汇到灾区。
印光法师认为,救灾就是普度众生,以世为怀,恤民为本,身体力行,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04
报国闭关 弘化立社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月,大师七十岁,来到苏州报国寺闭关。由于众弟子追随不舍,大师在关房中方便说法。大师体貌雄伟,道风峻肃,对人开示,直剖肺腑,哪怕是达官贵人,也绝不讲交情,不遗余力地弘扬净土。
在印光法师给太虚大师的信中,吐露出他的彻底悲心和无比谦逊:“光(我)本是陕北一农民,我这块沙石,在美玉面前摆出粗厉的姿态(指劝诫人),无非是想让他快快成器,纵然粉身碎骨,我也绝不退缩。”
为了弘扬佛法,挽救世道人心,大师在苏州创办弘化社,捐出自己的香俸,又劝募筹款,广印经书流通,多年印送的书籍,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百万余幅。
曾有居士针对当时的旷世浩劫,问:“师父流通的善书这么多,各省都有,难道还不能挽回这个劫运吗?”大师摇头叹息:“力量太小了,送出去一百部书,很难有一个人用心细看,就是看了也不够,还要理解感悟,能照着书上的话切实去做,才有真实的效果,这样的人太少了。但也不必灰心,我们送一万部书,能有一个人认真阅读,一个人照着做,利益就很大。我们只管尽心尽力去做。”
大师不顾年迈病目,对于校印经书,每一页纸的计算、一个字的错误都不肯放过,每一种书都亲自校对,不愿耽误看书的人,也不肯对不起出钱印书的人。大师往生后,人们在检点遗物时找到十几元钱的邮票,原来大师给人寄书,常常自己代付书款和邮资,此事很少有人想到。
七·七卢沟桥事变、上海八·一三血战之后,大师搬到苏州城外木渎灵岩山。上山后,大师为灵岩制定各项规矩,为十方净众开辟全国第一的净土专修道场。他依旧方便闭关,不参与事务。
05
关中示疾 坐化生西
民国廿九年(1940年),大师八十岁,曾多次在信上讲:“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倘蒙阿弥陀佛垂慈接引,千足万足。”对皈依弟子,大师特别交代:“我死后,只许你们认真念佛,自利利他;若为我树碑立传,就是我的怨家,千万不要抓起大粪朝我头上堆。我只要弥陀慈父肯垂怜,此外一概不愿闻也。”
十一月初三晚上,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至诚恳切,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此后,大师的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初四早晨一点半,大师从床上坐起来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大声念佛。两点十五分,他洗手完毕,站起来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就在椅子上,向着西方端坐念佛。
三点多,他嘱咐妙真和尚:“你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之后再不说话,只是动嘴唇念佛,将近五点钟,在大众念佛声中,印光大师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安详坐逝,享年八十岁,出家已六十年。
来年二月十五日,印光大师示寂一百日,举行荼毗典礼,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精圆莹澈,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等共一千余粒。四众弟子在灵岩山建塔供奉舍利。
大师一生,由儒家进入佛门,主张儒佛融会,学佛先由做人学起,平日常以儒家伦理及念佛法门教人。他提出,佛法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应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常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因果、老实念佛等语教人。不标新,不玄奇,所谓道在平常日用间。
印光大师一生精修净业,最后示现生西瑞相,更留下舍利,彰显法身不坏之相。
民国三十年(1941年),印光大师的弟子及上海僧俗大众,在上海净业社的觉园,成立了“印光大师永久纪念会”,刊印大师遗著,发行《弘化月刊》,宣扬净土宗念佛法门,并且尊印光大师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