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顺大师圆寂纪念日 | 华严初祖 文殊化现

2024-12-15 00:03:00 发布: 人气:5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农历十一月十五日

华严初祖终南杜顺大师圆寂纪念日



图片

【 世所尊奉/大师生平简介 】


杜顺大师(公元557~640年),唐代雍州万年县(陕西临潼县北)人,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出家后讳法顺,因为俗家姓杜,又称“杜顺大师”,俗称“敦煌菩萨”。


大师十八岁时出家,投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后在庆州、清河、骊山、三原等地说教,所说直显正理、删去浮词。大师禀性柔和,操行高洁,为世人所景仰,无论是平民百姓,亦或是百官宰相,均对之尊祟有加。当时盛传他有种种神异事迹,《续高僧传》把他编在《感通类》中,唐太宗仰慕其神德,引入内禁,隆礼崇敬。


世称杜顺大师为“华严宗初祖”,他提出的“法界三观”,阐述博大精深的华严经内涵,为华严宗的教判及法界观奠定基础。日后二祖智俨法师、三祖法藏大师等华严思想,都是在杜顺大师的基础上扩充,而形成完整的华严思想。




图片

【 五教止观/法师判教之说

图片


杜顺法师虽为华严初祖,并没有直接将华严三昧门标示出来,而是因众生根机不一,逐次建立“五门观法”,他认为修习需有一个次第过程。其在《华严五教止观》“第一法有我无门”中说:“夫对病而裁方,病尽而方息。治执而施药,执遣而药已。为病既多,与药非一。随机进修异,所以方便不同。今偏就五停心中,为众生著我者。说界分别观。”


又在“第五华严三昧门”中讲:“但法界缘起惑者难阶,若先不濯垢心,无以登其正觉。故大智论云:如人鼻下有粪臭。沉麝等香亦为臭也。故维摩经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故,须先打计执,然后方入圆明。若有直见色等诸法从缘,即是法界缘起也。不必更须前方便也,如其不得直入此者。宜可从始至终一一征问,致令断惑尽迷除法绝言见性生解方为得意耳。”


在《华严五教止观》中,法师从“法有我无门、生即无生门、事理圆融门、语观双绝门、华严三昧门”五门来明行人修道“简邪入正”的止观法门,即“小、始、终、顿、圆”五教的观法,层次深入,循序渐进,先从有观,再入空观,次入非有非空观,后明离于空有而显真如,最后达到空有一际,圆融无碍,法界缘起,重重无尽。


01. 法有我无门

为小乘教之止观,阐明以十八界之分别观来对治即身离身之我执。


02. 生即无生门

为大乘始教之止观,阐明以无分别空观来对治法执。


03. 事理圆融门

为大乘终教之止观,谓观空有二门本无互障碍,真如理性与生灭事相自在圆融。


04. 语观双绝门

为大乘顿教之正观,观离诸言论与心行,唯存真如与真如智。


05. 华严三昧门

为一乘圆教之止观,说明观一多相即相入、一成一切成,可趣入究竟重重无尽、法界缘起之三昧海。




图片

【 法界三观/华严修学精要 】

图片


法师在《华严法界观门》开篇即精简地概括了“华严法界三观”:真空绝相、理事无碍、周遍含容。这“十二个字”作为华严修学的纲领性内容,高度概括了庞大、系统化的理论,简洁地来提醒我们。


01. 真空绝相

佛智、不生不灭的体性就是宇宙的真空之相,万物都依着这个事相、这个规律而存在着。但是事相、规律,乃至这个宇宙,依什么住呢?依空而住。空依什么住?依真空而住。这个真空怎么理解?真空是无相的,“真空绝相”。我们每个众生根本的佛性是真空的,是绝相的。


02. 理事无碍

明白了“真空绝相”这个理性之后,再依此去面对人生、宇宙、万物,就会发现理事是无碍的。


本来我们是困在相里,着相生心,着相迷心,着相沉沦。这个相是我们的业报,是我们的正报、依报,是我们的三界六道。但是依理就能超相,就能“绝相超宗”。“真空绝相”讲的就是出离道、出离三界,明心见性就能出离三界,这也可以高度概括为小乘道的解脱——“绝相”。


作为菩萨,出三界的同时入三界,出生死又入生死,“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入涅槃”,菩萨就能体悟到理和事是不相妨碍的。


03. 周遍含容

空不妨碍有,即空即有,色空双运,明空双运,乐空双运,就能达到“周遍含容”,这就是佛的圆满境界。


所以就有小乘道、大乘道、佛乘道这三乘道。这“法界三观”十二个字就已经把三乘精要都概括在里面了。对于具有深刻观察和娴熟修行的人来说,这种提纲挈领性的内容越简洁越好。“简”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智慧,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一样,这句佛号貌似简单,实际上无所不包,总持一切教法。




图片

【 珍惜法缘/觐见文殊菩萨 】

图片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九中,记载了杜顺大师显露文殊菩萨入世真身的情形。杜顺大师晚年时,有个弟子一日拜别师父,欲前往五台山礼拜文殊大士。杜顺大师准许告假,并交一密封信给弟子说:“要是见到大士,可拆此信来看!” 


弟子在五台山遇一老翁告知,文殊现在终南山,即杜顺和尚是也。正疑惑间老翁便不见踪影,便赶紧打开密信一看,里面留了一首偈:“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处觅弥陀?”意思是说:无知的游子漫游跋踄,在五台山历尽了千辛万苦,其实文殊就在这儿,又何必再去问弥陀……弟子恍然大悟,侍奉了杜顺大师三十年,竟然和文殊菩萨擦身而过!当他马不停蹄赶回终南山时,大师已圆寂。不识菩萨真面目,只缘心在无明中。


此生不再相见,相见时便是后生了,所以要一次又一次地叮嘱自己,要特别珍惜现在的法缘,珍惜现前的善知识。我们还在人的频道里,仍在五行中,尚在三界内,想去朝山礼拜佛菩萨也是不容易的。觐见文殊菩萨,仰赖于善知识循循善诱,化导令得见性。


杜顺大师给弟子的偈子中,“漫坡坡”,翻过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还是在二维平面上寻找。我们以为能在二维、三维空间找到智慧生命,其实所有的智慧生命早就超越三维、四维了,要衪们降维到三维跟我们见一面,还真的不容易,那是要多大的虔诚心才能感动衪们啊!


所以佛陀就教我们一个方法,让我们以凡夫的眼光,在五台山看到什么都要当成文殊菩萨,不管是草木土石,还是猪马牛羊……都可能是文殊菩萨的示现。因为菩萨高级的面我们见不到,祂只能示现这种低级的,才能让我们看到。如果这些低级的形象,我们都不当作文殊菩萨,那就永远见不到菩萨了。


乾隆皇帝在塔院寺转轮藏上题了一首诗:“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不管是历史的遗迹,还是现代的建筑,不管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只是名字有,表面有,不是本质有。如果想看到佛舍利、文殊圣发,那我们是见不到佛陀、也见不到文殊菩萨的。弘一大师圆寂前作的《临终偈语》讲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如果执相的话,当面也不认识的。所以《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我们都有正觉,看一切相都是自己精神世界的折射,然后沿着这个正觉来找,就能找到佛了。


找到自己,就找到了佛;迷失自己,就看不到佛。因为佛是觉悟的,所以我们只有自己觉悟了,才能找到觉悟的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华严初祖杜顺大师纪念日〡他是文殊菩萨化现,被唐太宗尊为“帝心”
· 窥基大师圆寂纪念日 || 一代祖师传奇的前世今生
· 唐代高僧窥基大师纪念|唯识宗祖师,人称“百部疏主”
· 法乳恩深,恒住心莲〡恭迎悟公上人103周年诞辰纪念
· 这条传承的金线,始于一百多年前 | 悟公上人诞辰103周年纪念
· 自称“常惭愧僧” ||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圆寂纪念日
· 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圆寂纪念日
· 弘一大师 |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 玄奘大师传55|秦王恩德
· 《慧谷云升》——悟公上人书法纪念片
· 高山仰止,厚德慈光 —— 纪念悟公上人圆寂十九周年
· 法界慈父 百年德泽—纪念悟公上人圆寂日
· 人间星汉,炙烫长河〡悟公上人圆寂十九周年纪念日
· 这,是一位“人间菩萨”的生命示范
· 中兴新昌大佛寺悟公上人行状
· 悟公上人圆寂纪念日 || 他就在我们信念的最高处,永恒地加持我们
· 纪念|十月廿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圆寂日
·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圆寂日 || 五祖大师传法给六祖大师时,说的偈颂是什么?
· 是何姓?是佛性〡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纪念日
· 玄奘大师传54|鸠摩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