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一月十三日
唐代高僧窥基大师圆寂纪念日
公元627年的秋天,
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
一位僧人走出城门,
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
他就是闻名后世的玄奘大师,
西行途中,他没有等到悟空,
却值遇一名入定千年的老僧。
他们相约一起弘法利生,
不料,老僧却误投官家,
尽享富贵荣华,
当玄奘大师西行归来,
等待他的,
除了浩繁且艰巨的译经工程,
还有重启那迷途弟子觉醒人生。
窥基法师(公元632年-682年),
玄奘大师高足。
玄奘大师是法相唯识宗的开创之祖,
窥基法师则述作弘扬,
被称为唯识宗的二祖。
因他二至五台山,“道著清凉”,
又开创了唯识道场,
所以,《清凉山志》中称他为
五台山佛教唯识宗的开山祖师。
01
02
窥基大师所处时代,正是佛教受到皇室优待而呈现欣欣向荣的时候。他在著述之暇,为瞻礼文殊大圣和传法布道,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唐太宗永隆元年(680年),两次入五台山,弘扬唯识宗旨,并于中台顶建了唯识宗道场。
《古清凉传·卷上》记载,他曾率领“黑白五百余人”往中台修建寺宇,“雕造玉石功德一十二尊,并大殿一座”。又于大殿东西两屋,分别造文殊菩萨立像和弥勒菩萨坐像。“其二屋内,花蟠供养之具,毯蔫受用之资,莫不鲜焉……或闻异香,钟磐之声。”窥基大师于此处讲法,也标志着五台山首次传入唯识宗。
《一清凉传》《清凉山志》中还记载,窥基大师第二次来到五台山时,“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供养文殊菩萨。这也开创了五台山僧俗信士书写金字经书的先河。
大师不仅于五台山开辟唯识道场,还到太原,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寺,造《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弘扬弥勒信仰,传布唯识教义,把山西当成唯识宗的阵地。
依据《宋高僧传》记载,窥基大师在登太行山的途中,某日留宿于一古寺。晚上梦见自己身处一座山的中间,岩石下面传来无数人哭喊的声音,幽暗之间分外凄惨,不忍听闻。
他走过层层山峰,四面八方尽收眼底,所见之处都是琉璃色,就在抬头仰望之时,看见了一座城池,同时听到城中传来声音说道:“基公请留步,您来这里做什么?”片刻之间,两位天人童子从城中出来问道:“您是否看见山下那些罪苦众生?”窥基大师答道:“我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他们。”
童子就扔给了他一把剑,并说道:“剖腹就会看到了。”大师把肚子剖开后,只见两道光射出,一路映照到山下,便见到无数人正在受极大的苦。
这时,童子又回到城中,拿着两卷纸轴和一支笔给他。大师接过纸笔之后,便从梦中惊醒。当时正是半夜,他见寺中某处有光亮,而且一直亮着不灭,便寻着光的方向找了过去。原来发光的是几轴书卷,打开发现是《弥勒上生经》。
他想到自己的梦,认为是弥勒菩萨为了经中义理的通达,让他来注疏作释。他便取了毛笔,准备开始写作,这时笔尖掉落出27颗舍利,每一颗都如樱桃般大,鲜红透亮。接着,又有玉米粒一样的黄色舍利从笔尖掉落来,窥基大师就这样撰写了《弥勒上生经》的注释。
03
04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大师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享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年)七月,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位于玄奘大师舍利塔的西侧。后迁葬兴教寺,迁棺时见窥基大师牙齿四十颗不断如玉。
▲窥基大师舍利塔
《宋高僧传》曰:“唐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关辅语曰三车和尚。…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得《弥勒上生经》…造疏通畅厥理,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梁粟粒。…春秋五十一,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师茔陇焉,弟子哀恸。”
南无度人师菩萨摩诃萨!
南无度人师菩萨摩诃萨!
南无度人师菩萨摩诃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