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五卷记述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欲归祖国,因应东印度鸠摩罗王请赴迦摩缕波国,又应戒日王请赴羯朱嗢祇罗国,赴曲女城大会弘宣大乘,赴钵罗耶迦国无遮大施会,从此辞戒日王东还,经中、北印度憍赏弥等国,度雪山,出葱岭经乌锻等国到达于阗。在于阗向朝廷表奏还国,乃至到达漕上的情形。
第五卷
54 鸠摩罗王
译文:
在鸠摩罗王使者未到之前,有一个露形外道、尼乾教徒名叫伐阇罗,忽然进入法师房间来,法师以前曾听说尼乾(裸体外道)善于占相,立刻请其坐下问疑。玄奘大师自述:“我是大唐国僧人,来此求学,时间已经很长了,如今想要回去,不知能否顺利到达?还有,回去还是留在这里,哪个最好?以及玄奘的寿命长短?希望仁者占卜看看。”
只见尼乾取一块白石画地,用蓍(shī)草占卜,回答法师道:“您留在这里最好,五印度各国和僧俗大众没有不敬重您的。当然回国也能安然到达,在那里也会受到人民的敬重,不过还是不如留在这里好。您的寿命从现在算起大约还有十年,但若有其他功德转续,那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
玄奘大师又问:“我决心回国,要携请的经像很多,请问用什么方式运载比较安全呢?”
尼乾回答:“这不用担心,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会派人护送,必可顺利载运回国。”
玄奘大师接着问:“可是这两位国王我从未见过,又怎会施予我这样的恩惠呢?”
尼乾说道:“鸠摩罗王已经派人来请了,两三天内就到;只要见到鸠摩罗王,就会见到戒日王。” 尼乾说完后便离开了。
玄奘大师开始做回国的准备,整理好经像,打点行装。寺里的大德知道了这件事,都来挽留,异口同声地告诉他:“印度是佛陀降生之地,虽然佛已入灭,但圣迹还在,留在这参访礼拜,才不白过这一生啊!怎么想要回去呢?何况唐国属于边地,那里的人不敬三宝,所以三世诸佛都不选择在那里降生,那里的人志愿短小、烦恼深重,所以那里不出圣贤。而且那里地理险恶、气候寒冷,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呢?”
玄奘大师一面感谢诸位大德的好意,一面很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理想说道:“世尊法王既立下教法,我们便应好好地弘扬,以报答佛陀的恩德,怎么可以自悟自了,而抛弃尚未觉悟的众生呢?
何况,大唐国素来是“礼仪之邦”,一切皆有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贵仁重义,尊长敬德。此外,国人的见识洞察幽微,智慧遥契神灵。体察天道,以身作则,七曜之光不能遮蔽他们的文德;任用贤才,分理时政,六律之法不能隐藏他们的德治。故能役使飞禽走兽,感动鬼神;平和阴阳,利安万物。
自从佛法东流,都推崇大乘,禅定之心澄清明亮,戒律之香芬芳浓郁。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期望位登十地;皈依我佛,净心修行,追求圆满佛身。近来承蒙菩萨降灵,亲自说法教化;玄奘亲承菩萨妙说,目睹菩萨金容,一起长途远行,也说不定啊!岂能说佛不前往,就可以轻视呢?”
诸位大德再劝:“佛经中说:‘诸天神因各自的福慧功德的不同,在同一宝器中饮食,看到饭色却有差异。’今天我们虽然同住于南赡部洲,然而佛却选择降生于此,又不前往汉地教化,认为那里是边远恶地。可见唐国确是无福的边地,所以劝法师不必回去。”
但玄奘大师反问说:“无垢称说:‘太阳为什么运行于赡部洲呢?’舍利弗回答道:‘欲以光明除去赡部洲的黑暗。’我现在想回国,正是此意啊!”
大家见玄奘大师态度坚决,只好去见戒贤论师,禀明玄奘大师离开的意愿,希望戒贤论师能留住玄奘大师。
戒贤论师问玄奘大师如何决定,玄奘大师恭敬而坚定地禀告说:“这里是佛陀的降生国,弟子何尝不想长留久住?但是弟子这次西来的目的是为了取经求法,广利众生,承蒙师尊亲自教授《瑜伽师地论》,并且为我解释很多方面的疑惑,弟子由衷感激;加上朝礼圣迹,听闻了各部的深妙教义,真可说是不虚此行。玄奘希望将自己在这里的见闻,带回去翻译,一来可使更多人蒙受法益,二来也谨以此表达对恩师的谢意。岁月不饶人,所以不敢再停留。”
戒贤论师听了很高兴地说:“你这是发菩提心,契合诸佛菩萨的心意,也是我对你的期许,就随你的意思准备行装吧!大家不必再苦留了。”说完就回房了。
过了两天,东印度鸠摩罗王果然派遣使者送信给戒贤论师,信中说:“弟子愿见支那国高僧,希望法师派他前来,以慰我钦仰思念之心。”
戒贤论师看完使者带来的信后,告诉大众:“鸠摩罗王想要邀请玄奘,但是玄奘与其他三人准备派往戒日王那里和小乘辩论,如今如果去鸠摩罗王那里,倘若戒日王等着,怎么办?不应派他前去。”于是对使者说道:“支那国僧想要回国,来不及应赴王命。”
使者返回,鸠摩罗王再次派人来请,说道:“法师纵使要回国,也请暂时先到弟子处,然后回国也不是难事。请您一定前来,不要再推辞了。”
戒贤论师仍不让法师前去,鸠摩罗王这下火大了,很生气地再写一封信,另派大臣亲自送去,表示非请不可的决心。信上说:“弟子本来就是平凡人,贪染世间五欲的快乐,从未想过亲近佛法。但自从听到玄奘法师的名字以后,竟然感觉非常欢喜,身心很清凉畅快,似乎萌发了向佛的意念,所以才渴望见面。然而您却一再拒绝,不让他来,这不是要让众生长夜沉沦苦海之中吗?
大德继承如来教法,弘扬佛法,为的不就是要普渡众生吗?如今我不胜渴仰,谨命大臣再来迎请,如果仍然拒绝,就表示您认为弟子是不可教化的恶人,既然如此,远的不说,近来设赏迦王尚能败坏佛法,毁伐菩提树,法师难道认为弟子没有这个能力吗?弟子定当整理象军,云集到法师那里,踏平那烂陀寺,让它碎如微尘。这话如日当空,希望您谨慎考虑。”
戒贤论师看完信,召来玄奘大师,告诉他说:“这个鸠摩罗王向来善心薄弱,所以国内佛法不兴。但自从听到你的名字后,便由衷地想要亲近你,诚心地想向你学佛,你可能是他过去世中的善师善友,好好去开导他吧!而且出家人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如今因缘成熟了,如果能诱导他归敬三宝,百姓自然也会跟随。否则,说不定还会发生灾难啊,你就辛苦一趟吧!”
于是玄奘大师告别大众,跟随使者到鸠摩罗国去了。只见鸠摩罗王亲自率领王公大臣迎接,顶礼赞叹,欢喜不已。日日香花饮食,作种种供养,这样的礼遇和敬重,对这个一向注重外道的国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民间道俗随之改变信仰的很多。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译者 赵晓莺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