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传54|鸠摩罗王

2024-11-21 00:01:00 发布: 人气:14
图片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五卷记述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欲归祖国,因应东印度鸠摩罗王请赴迦摩缕波国,又应戒日王请赴羯朱嗢祇罗国,赴曲女城大会弘宣大乘,赴钵罗耶迦国无遮大施会,从此辞戒日王东还,经中、北印度憍赏弥等国,度雪山,出葱岭经乌锻等国到达于阗。在于阗向朝廷表奏还国,乃至到达漕上的情形。



图片



第五卷

54  鸠摩罗王




原文(向上滑动阅览)


鸠摩罗使未至间,有一露形尼乾子名伐阇(shé)罗,忽入法师房来。法师旧闻尼乾善于占卜,即请坐,问所疑,曰:“玄奘,支那国僧,来此学问,岁月已久。今欲归还,不知达不?又去住二宜,何最为吉?及寿命长短。愿仁者占看。”


尼乾乃索一白石画地而筮(shì),报法师曰:“师住时最好,五印度及道俗无不敬重;去时得达,于敬重亦好,但不如于住。师之寿命,自今以去,更可十年。若凭余福转续,非所知也。”

法师又问:“意欲思归,经像既多,不知若为胜致。”

尼乾曰:“勿忧,戒日王、鸠摩罗王自遣人送师,必达,无苦。” 

法师报曰:“彼二王者从来未面,如何得降此恩?” 

尼乾曰:“鸠摩罗王已发使来请,二三日当到,既见鸠摩罗,亦便见戒日。”如是言讫而去。

法师即作还意,庄严经像。诸德闻之,咸来劝住,曰:“印度者,佛生之处。大圣虽迁,遗踪具在,巡游礼赞,足豫平生,何为至斯而更舍也?又支那国者,蔑戾车地,轻人贱法,诸佛所以不生,志狭垢深,圣贤由兹弗往,气寒土险,亦焉足念哉!”

法师报曰:“法王立教,义尚流通,岂有自得沾心而遗未悟。且彼国衣冠济济,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贵仁贵义,尚齿尚贤。加以识洞幽微,智与神契(qì)。体天作则,七耀无以隐其文;设器分时,六律不能韬其管。故能驱役飞走,感致鬼神,消息阴阳,利安万物。自遗法东被,咸重大乘,定水澄(chéng)明,戒香芬馥。发心造行,愿与十地齐功,敛掌熏修,以至三身为极。向蒙大圣降灵,亲麾法化,耳承妙说,目击金容,并辔长途,未可知也,岂得称佛不往,遂可轻哉!” 

彼曰:“经言:‘诸天随其福德,共食有异。'今与法师同居赡部,而佛生于此,不往于彼,以是将为边地恶也。地既无福,所以不劝仁归。”

法师报曰:“无垢称言:‘夫日何故行赡部洲?'答曰:‘为之除冥。'今所思归,意遵此耳。”

诸德既见不从,乃相呼往戒贤法师所具陈其意。

戒贤谓法师曰:“仁意定何如?”

报曰:“此国是佛生处,非不爱乐。但玄奘来意者,为求大法,广利群生。自到以来,蒙师为说《瑜伽师地论》,决诸疑网,礼见圣迹,及闻诸部甚深之旨,私心慰庆,诚不虚行。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用报师恩,由是不愿停住。”

戒贤喜曰:“此菩萨意也。吾心望尔,尔亦如是。任为装束,诸人不须苦留。”言讫还房。

经二日,东印度鸠摩罗王遣使奉书与戒贤法师,曰:“弟子愿见支那国大德,愿师发遣,慰此钦思。”

戒贤得书,告众曰:“鸠摩罗王欲请玄奘,但此人众差拟往戒日王所,与小乘对论,今若赴彼,戒日傥须,如何可得?不宜遣去。” 

乃谓使曰:“支那僧意欲还国,不及得赴王命。” 

使到,王更遣来请曰:“师纵欲归,暂过弟子,去亦非难。必愿垂顾,勿复致违。” 

戒贤既不遣往,彼王大怒,更发别使赍(jī)书与戒贤法师,曰:“弟子凡夫,染习世乐,于佛法中未知回向。今闻外国僧名,身心欢喜,似开道芽之分,师复不许其来,此乃欲令众生长沦永夜,岂是大德绍隆遗法,汲引物哉?不胜渴仰,谨遣重咨(zhòng zī)。若也不来,弟子则分是恶人,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菩提树,师即谓弟子无斯力耶?必当整理象军,云萃于彼,踏那烂陀寺,使碎如尘。此言如日,师好试看。” 

戒贤得书,谓法师曰:“彼王者善心素薄,境内佛法不甚流行。自闻仁名,似发深意。仁或是其宿世善友,努力为去,出家以利物为本,今正其时。譬如伐树,但断其根,枝条自殄。到彼令王发心,则百姓从化。苦违不赴,或有魔事。勿惮小劳。”

法师辞,与使俱去。至彼,王见甚喜,率群臣迎拜赞叹,延入宫,日陈音乐,饮食花香,尽诸供养,请受斋戒。如是经月余。




译文:


在鸠摩罗王使者未到之前,有一个露形外道、尼乾教徒名叫伐阇罗,忽然进入法师房间来,法师以前曾听说尼乾(裸体外道)善于占相,立刻请其坐下问疑。玄奘大师自述:“我是大唐国僧人,来此求学,时间已经很长了,如今想要回去,不知能否顺利到达?还有,回去还是留在这里,哪个最好?以及玄奘的寿命长短?希望仁者占卜看看。”


只见尼乾取一块白石画地,用蓍(shī)草占卜,回答法师道:“您留在这里最好,五印度各国和僧俗大众没有不敬重您的。当然回国也能安然到达,在那里也会受到人民的敬重,不过还是不如留在这里好。您的寿命从现在算起大约还有十年,但若有其他功德转续,那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


玄奘大师又问:“我决心回国,要携请的经像很多,请问用什么方式运载比较安全呢?”


尼乾回答:“这不用担心,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会派人护送,必可顺利载运回国。”


玄奘大师接着问:“可是这两位国王我从未见过,又怎会施予我这样的恩惠呢?”


尼乾说道:“鸠摩罗王已经派人来请了,两三天内就到;只要见到鸠摩罗王,就会见到戒日王。” 尼乾说完后便离开了。


玄奘大师开始做回国的准备,整理好经像,打点行装。寺里的大德知道了这件事,都来挽留,异口同声地告诉他:“印度是佛陀降生之地,虽然佛已入灭,但圣迹还在,留在这参访礼拜,才不白过这一生啊!怎么想要回去呢?何况唐国属于边地,那里的人不敬三宝,所以三世诸佛都不选择在那里降生,那里的人志愿短小、烦恼深重,所以那里不出圣贤。而且那里地理险恶、气候寒冷,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呢?”


玄奘大师一面感谢诸位大德的好意,一面很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理想说道:“世尊法王既立下教法,我们便应好好地弘扬,以报答佛陀的恩德,怎么可以自悟自了,而抛弃尚未觉悟的众生呢?


何况,大唐国素来是“礼仪之邦”,一切皆有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贵仁重义,尊长敬德。此外,国人的见识洞察幽微,智慧遥契神灵。体察天道,以身作则,七曜之光不能遮蔽他们的文德;任用贤才,分理时政,六律之法不能隐藏他们的德治。故能役使飞禽走兽,感动鬼神;平和阴阳,利安万物。


自从佛法东流,都推崇大乘,禅定之心澄清明亮,戒律之香芬芳浓郁。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期望位登十地;皈依我佛,净心修行,追求圆满佛身。近来承蒙菩萨降灵,亲自说法教化;玄奘亲承菩萨妙说,目睹菩萨金容,一起长途远行,也说不定啊!岂能说佛不前往,就可以轻视呢?”


诸位大德再劝:“佛经中说:‘诸天神因各自的福慧功德的不同,在同一宝器中饮食,看到饭色却有差异。’今天我们虽然同住于南赡部洲,然而佛却选择降生于此,又不前往汉地教化,认为那里是边远恶地。可见唐国确是无福的边地,所以劝法师不必回去。”


但玄奘大师反问说:“无垢称说:‘太阳为什么运行于赡部洲呢?’舍利弗回答道:‘欲以光明除去赡部洲的黑暗。’我现在想回国,正是此意啊!”


大家见玄奘大师态度坚决,只好去见戒贤论师,禀明玄奘大师离开的意愿,希望戒贤论师能留住玄奘大师。


戒贤论师问玄奘大师如何决定,玄奘大师恭敬而坚定地禀告说:“这里是佛陀的降生国,弟子何尝不想长留久住?但是弟子这次西来的目的是为了取经求法,广利众生,承蒙师尊亲自教授《瑜伽师地论》,并且为我解释很多方面的疑惑,弟子由衷感激;加上朝礼圣迹,听闻了各部的深妙教义,真可说是不虚此行。玄奘希望将自己在这里的见闻,带回去翻译,一来可使更多人蒙受法益,二来也谨以此表达对恩师的谢意。岁月不饶人,所以不敢再停留。”


戒贤论师听了很高兴地说:“你这是发菩提心,契合诸佛菩萨的心意,也是我对你的期许,就随你的意思准备行装吧!大家不必再苦留了。”说完就回房了。


过了两天,东印度鸠摩罗王果然派遣使者送信给戒贤论师,信中说:“弟子愿见支那国高僧,希望法师派他前来,以慰我钦仰思念之心。”


戒贤论师看完使者带来的信后,告诉大众:“鸠摩罗王想要邀请玄奘,但是玄奘与其他三人准备派往戒日王那里和小乘辩论,如今如果去鸠摩罗王那里,倘若戒日王等着,怎么办?不应派他前去。”于是对使者说道:“支那国僧想要回国,来不及应赴王命。”


使者返回,鸠摩罗王再次派人来请,说道:“法师纵使要回国,也请暂时先到弟子处,然后回国也不是难事。请您一定前来,不要再推辞了。”


戒贤论师仍不让法师前去,鸠摩罗王这下火大了,很生气地再写一封信,另派大臣亲自送去,表示非请不可的决心。信上说:“弟子本来就是平凡人,贪染世间五欲的快乐,从未想过亲近佛法。但自从听到玄奘法师的名字以后,竟然感觉非常欢喜,身心很清凉畅快,似乎萌发了向佛的意念,所以才渴望见面。然而您却一再拒绝,不让他来,这不是要让众生长夜沉沦苦海之中吗?


大德继承如来教法,弘扬佛法,为的不就是要普渡众生吗?如今我不胜渴仰,谨命大臣再来迎请,如果仍然拒绝,就表示您认为弟子是不可教化的恶人,既然如此,远的不说,近来设赏迦王尚能败坏佛法,毁伐菩提树,法师难道认为弟子没有这个能力吗?弟子定当整理象军,云集到法师那里,踏平那烂陀寺,让它碎如微尘。这话如日当空,希望您谨慎考虑。”


戒贤论师看完信,召来玄奘大师,告诉他说:“这个鸠摩罗王向来善心薄弱,所以国内佛法不兴。但自从听到你的名字后,便由衷地想要亲近你,诚心地想向你学佛,你可能是他过去世中的善师善友,好好去开导他吧!而且出家人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如今因缘成熟了,如果能诱导他归敬三宝,百姓自然也会跟随。否则,说不定还会发生灾难啊,你就辛苦一趟吧!”


于是玄奘大师告别大众,跟随使者到鸠摩罗国去了。只见鸠摩罗王亲自率领王公大臣迎接,顶礼赞叹,欢喜不已。日日香花饮食,作种种供养,这样的礼遇和敬重,对这个一向注重外道的国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民间道俗随之改变信仰的很多。







图片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译者 赵晓莺



图片
图片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图片




相关文章
· 玄奘大师传53|尼乾教徒
· 玄奘大师传52|顺世外道
· 永嘉玄觉禅师圆寂纪念日 || 他的智慧是我们人类永恒的宝藏
· 玄奘大师传51| 空花外道
· 玄奘大师传50|舍利放光
· 【农历十月十五】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圆寂纪念日
·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圆寂纪念日
·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圆寂纪念〡1400多年前,他于树下合掌站立往生
· 玄奘大师传49|光明佛塔
· 玄奘大师传48|国王戒日
· 纪念《八十华严》译主——实叉难陀大师圆寂1314周年
· 农历十月十二 | 《八十华严》译主实叉难陀大师纪念日
·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 纪念憨山大师圆寂纪念日
· 憨山大师圆寂纪念|禅净双修,五台悟道,留下不坏金身
· 憨山大师《醒世歌》
· 【农历十月十一】憨山大师圆寂纪念日
· 佛门耆宿梦参长老圆寂纪念日 | 一梦入佛门,百年作明灯
· 梦参长老圆寂日 || 深山明灯,永照世间
· 一生梦缘,百年传奇〡纪念佛门耆宿梦参长老圆寂七周年
· 玄奘大师传47|佛髻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