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圆寂纪念日

2024-11-15 06:03:00 发布: 人气:25
图片


农历十月十五,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圆寂纪念日。


三祖僧璨禅师,姓氏及籍贯不详。据史料记载,他最初以白衣的身份拜谒了来舒州司空山避难的二祖慧可祖师,并得到祖师的点拨、印可和传法,成为禅宗的三祖。  


图片


图片

悟道因缘


僧璨大师(公元510年—606年),生年及事迹不详。关于他的身世,《楞伽师资记》用了八个字来概括“罔知姓位,不测所生。”


初祖达摩传法给二祖之后,自于少林托化西归,二祖慧可于是一边随宜传法,度化众生,一边寻求法嗣,以付祖衣。


北周武毁佛期间,二祖与林法师为伴,护持经像,隐藏民间,并一度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隐居(后人在此处建有二祖寺,现存有二祖石窟的遗迹)。


到天平二年,二祖遇见了还是个居士身的僧璨禅师。当时僧璨禅师已经四十多岁了,并且得了很厉害的风疾。


禅师前来礼拜二祖,可能跟他身染重病有关。病苦的折磨使他感觉到自己罪障深重,必须彻底忏悔。


于是他问二祖:


“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二祖回答道:“将罪来,与汝忏。”


禅师沉吟了很久,回答道:“觅罪不可得。”


二祖道:“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禅师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禅师听了祖师的开示,言下心意豁然,欣喜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二祖听了,非常器重,并当即为他剃发,收他为弟子,说道:“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僧璨禅师悟道当年即前往光福寺受具足戒,从此以后,他的风疾也渐渐好转,并侍奉祖师两年多的时间。


图片


图片

法脉传承


有一天,二祖告诉僧璨禅师:“菩提达摩远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指金襴袈裟,释迦佛传下的用以表示正法法脉之所在的证信之物)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说完把祖衣交给了僧璨禅师,并叮嘱:“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二祖还告诉僧璨禅师:“不是我预知有法难,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般若多罗尊者所说之悬记中预言。我根据年代推算,当发生在你所处的时代,你要好好思维我所讲的,不要陷入这场法难。我前世负有宿债,现在是该前往偿还的时候了。你好生保重,以待机缘成熟,好把祖师的禅法和信衣传下去。”


二祖付法完毕,即离开司空山,前往邺都酬债。


僧璨禅师于是谨遵师旨,没有急于出来大肆弘扬祖师禅法,而是韬光养晦,往来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之间,过着一种隐修的生活,长达十余年。


在这期间,僧璨禅师只有道信禅师一个弟子。据《楞伽师资记》记载,"璨僧师隐思(司)空山,萧然净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僧道信,奉事璨十二年"。


图片


图片

解缚公案


三祖寺是禅宗六大祖庭之一,原名山谷寺。三祖寺内有一巨石,上书“解缚”两个大字,说的是三祖为四祖解缚的公案。


佛教典籍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沙弥道信来到山谷寺,礼谒三祖,求曰:


“愿和尚慈悲,为我解缚。”


三祖问:“是谁将你缚住了?”


道信答:“无人缚我。”


三祖又问:“既无人缚你,那你又求何解缚?”


道信闻言大悟,后又随三祖修学九载,接法是为禅宗四祖。


图片


图片

生死自在


三祖僧璨大师寂于隋大业二年(606)。入寂前,僧璨禅师曾告诉大众云:“别人都把坐着入灭看得很重,认为这样的走法希有难得,我则不然,我今天要站着走,以示生死自由”,说完,便用手攀着树枝,奄然而化。 


唐天宝四年(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大师遗骨火化,得到五色舍利300粒,用其中100粒塑造三祖像,又拿出自己俸禄,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把塑像放置于底层。


图片

僧璨大师《信心铭》


三祖大师虽然没有公开弘扬祖师禅法,但为后人留下一篇阐述禅理的《信心铭》。


《信心铭》文字不多,但字字珠玑,意义深奥,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认为是禅宗的要典,对禅修者来说极富指导意义。


如果能背诵下来,并时时任意拈取其中一句,细细品味,将会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


图片
图片

上下拉动翻看

《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由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此,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摘自《禅宗宝典》




图片

师父开示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第一句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儒家在《礼记·中庸》里也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大道从来不缺的,大道就是朗朗乾坤,所以我们修行不要急急火火,要避开我执我见,像做生意、赚大钱的心态来修道是不行的。只要我们心能平,心能静,心能无希无惧,就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直念去,就非常伟大了,佛的功德和加持就会铺天盖地而来。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圆寂纪念〡1400多年前,他于树下合掌站立往生
· 玄奘大师传49|光明佛塔
· 玄奘大师传48|国王戒日
· 纪念《八十华严》译主——实叉难陀大师圆寂1314周年
· 农历十月十二 | 《八十华严》译主实叉难陀大师纪念日
·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 纪念憨山大师圆寂纪念日
· 憨山大师圆寂纪念|禅净双修,五台悟道,留下不坏金身
· 憨山大师《醒世歌》
· 【农历十月十一】憨山大师圆寂纪念日
· 佛门耆宿梦参长老圆寂纪念日 | 一梦入佛门,百年作明灯
· 梦参长老圆寂日 || 深山明灯,永照世间
· 一生梦缘,百年传奇〡纪念佛门耆宿梦参长老圆寂七周年
· 玄奘大师传47|佛髻宝珠
· 一行大师纪念日 | 禅门高僧、唐密宗师、顶级天文学家,竟是同一人!
· 享誉世界的佛门天文学家一行大师圆寂日
· 善无畏三藏大师圣诞纪念日
· 十月初七 | 善无畏三藏大师纪念日
· 玄奘大师传46|执狮子国
· 玄奘大师传45|护法菩萨
· 中土禅宗第一代祖师 || 菩提达摩祖师诞辰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