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农历十月十二
实叉难陀三藏法师圆寂纪念日
实叉难陀大师(公元652-710年)梵名Sikshananda ,译作“学喜”,于阗人,通晓大、小乘学及外论,以博学而著名。他最为人们熟知的身份,便是《八十华严》和《地藏经》的译者。
译《八十华严》
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道后之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是佛教的一部根本大经。
而在唐代以前,流传于中国的,只有东晋时期佛陀跋陀罗三藏所译的六十卷《华严经》,文义尚未完备。武周时,武则天听说于阗有完备的《华严经》梵本,便遣使访求并聘请译人,实叉难陀三藏法师便以此因缘,带着《华严经》梵本来华。
证圣元年(695年),大师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与菩提流支、义净等法师,重译《华严经》。至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新译《华严经》八十卷翻译完毕。武后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不仅提供了大力支持,还曾亲自参加译场。
译著丰富
译文简练
大师后来又在洛阳三阳宫、佛授记寺、长安清禅寺等处续译诸经。据《开元录》记载,其翻译的佛经共计19部、107卷,可谓卷帙浩繁,工程巨大。实叉难陀法师之所以能胜任如此艰巨的译经工作,除了得益于他精通梵、汉和西域于阗等多种语言,还得益于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高僧传》中赞誉法师 “智度恢旷,风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本,以风格独特而著称。法师的译文倾向意译,仿照鸠摩罗什大师以来的译经风格,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重视保持原文语趣。其译文简练精粹,词语通达,文笔流畅,使原著思想内容更加清晰明朗,深得学界赞赏,并对此后的译经产生影响。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八十华严·夜摩宫中偈赞品》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八十华严·须弥顶上偈赞品》
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
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
——《八十华严·兜率宫中偈赞品》
二次来华
圆寂东土
长安四年(704年),实叉难陀法师到洛阳已近十年,这时他以母亲衰老,请求回于阗省亲。武则天敕令准许,并派遣朝廷御史霍嗣光一路护送。
后唐中宗即位,再次邀请法师来华。景龙二年(708年),法师到达长安,中宗亲自到开远门外迎接,请他骑大象入城,长安城内的僧众亦热烈欢迎。
▌西安荐福寺
法师住在大荐福寺,准备再次组织译场,但因过度劳累生病,于景云元年(710元)十月十二日圆寂,住世五十九年。
法师圆寂后,法体依佛制,于开远门外古燃灯台火化,薪尽火灭,舌根犹存。《开元释教录》云:“斯是弘法之嘉瑞也。”
朝廷派其弟子悲智法师和使者哥舒道元,护送灵骨回于阗安葬,又在他火化之处建塔纪念,世称“华严三藏塔”。
▌华严三藏塔
赞曰
智度恢旷 风格不群
善大小乘 旁通异学
又说偈曰
于阗高僧莅中原 大阐正法译华严
重重无尽深如海 义义显圆高比天
贤首讲解感地震 清凉疏钞照人间
九九卷末普贤愿 虚空法界俱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