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记载:
“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说。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衣履而已。”
授记
十月初五,是我们东土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尊者的圣诞日。达摩大师本来是印度的一位王子,但他不乐荣华富贵,欣求出离之道。
他曾经问过自己的师父,西天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我以后去哪里传化呢?”
师父回答他:“你以后当去东震旦土,那里有大乘气象,你应当把佛法传到那里,接引上上根器之人。”师父还特意跟他讲,南方的皇帝佛理并不深厚,那个地方不宜久留。
达摩祖师到达中国,在南方登岸,当时南朝正是梁武帝时代。果然正如他师父预言的,与梁武帝见面后,达摩祖师发现讲法不能契机,于是辞行北上,“一苇渡江”。
师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
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
师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
尊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
路行跨水复逢羊 独自凄凄暗度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 二株嫩桂久昌昌
——《景德传灯录·卷三》
菩萨救度众生,是这世间非常重大的事件。为了救我们,为了让众生有信心,诸佛菩萨要为他授记,给他身份认证,还要提前出来为他捧场。
六祖大师也是这样。早在他出家的两百多年前,就有梵僧在制旨寺创建戒坛,并且立碑预言:“以后将有一位肉身菩萨于此戒坛受具足戒。”然后到一百七十多年前,又有梵僧在戒坛边种下菩提树,预言:“往后一百七十年,将会有一位肉身菩萨于这棵树下,开演无上微妙法,传佛心印,广度无量众生。”
功德
达摩祖师为什么一百五十岁时才来?他很年轻就出家了,又有这么高的悟性,他的恩师就是第二十七祖般若祖师。这说明祖师要把无上的佛法带到中国来,要蓄积很大的能量。
为什么我们老是会说“一苇渡江”?“一苇渡江”也是一种证明,让我们去思考:什么样的人能折一根芦苇,往江面一丢,踩着芦苇就过长江了?而且在五乳峰通玄洞,可以不分昼夜,不吃不喝,一坐就是九年?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要传这样无上的佛法,这有多大的阻力啊!他都是默默承受着,秘密加持着,用他深厚的功德力,广大的愿力,来遣除一波一波的业力。
他被投毒五次,到第六次时才告诉弟子,我的时间到了,为了让他们心安,我还是示现往生吧。
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要纪念他?
因为纪念他对我们有意义,他是一位证得不生不死的人啊。在达摩祖师的授记里讲到,他的教法进入到中国后,要传播三千年。在中国三千年,难道四千年后就不灵了吗?作为他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众生没有福报了,不懂得这个道理了。
弘毅
达摩祖师所有的遭遇,说明了这个娑婆世界的浊恶,和想要破除这种浊恶的艰苦卓绝。
他也给我们示范了儒家里讲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心中有仁义,并且为了守护这种仁义可以奉献整个生命。
图 I 二祖慧可大师求法
达摩祖师也对慧可大师讲到,“一直到六祖,六代传人都命若悬丝。”在二祖慧可大师这里,真的是“断臂求法,断头弘法”。
慧可大师在向达摩祖师求法之前,已经是讲经说法的法师,而且因为对佛法的领悟,他的头骨已经如五髻隆起。以这样的智慧,他才会那么坚定,在寒冬腊月里,跪在达摩祖师面壁的洞外。也因为样的至诚,达摩祖师才开口问他:“你为什么跪在雪里呀?”
他说:“为求无上佛法。”达摩祖师说:“无上至妙的佛法岂是轻心慢意可以得到?”慧可大师为了表明虔诚,就拔出戒刀,砍下了自己的左臂。
这就是孔夫子说的“朝闻道,暮死犹可”。为求觉悟,可以超越生命,但求师父指点。佛法来到中国后,能传承到今天,也正是因为这种向道而死的精神。
图 I 六祖舂米
那我们想一想,你愿不愿意像慧可大师一样断臂求法?学得佛法后愿不愿意像他一样断头弘法?没有这个精神,把生死看得太重,法怎么会到你身上?
五祖为什么把衣钵传给了六祖大师?
那时六祖都还没出家,他听从师命在后院舂米,因为体重不够,在腰上坠了块石头,八个月中,石头都磨得光光的,身上的衣服磨穿,肉都磨出老茧来。
所以五祖大师说,为舂米都能舍身躯,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承接法。法是要救苦救难的,没有弘大的毅力,怎么能够救苦救难?
我们解脱是靠信心的,但我们想觉悟,想受重任,要靠坚毅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里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内心如果没有坚韧的毅力、宏大的气象,就没有办法承接大任。
圣人度我们是不容易的。这世间,阻挡文明弘传的是我们,得度、感恩、回报的也是我们。我们是愿意做法的得度者,还是成为与法擦肩而过的人?
梁武帝被称为“菩萨皇帝”,但他一生当中与达摩祖师只见了最初那一面,这种失之交臂,成为他一生当中最悔恨的事。
——三参法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