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廿五
唐代高僧石头希迁禅师圆寂纪念日
石头希迁(公元700年——790年),唐代禅僧,又称“无际大师”。大师生而聪敏,曾往曹溪亲近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圆寂后,禀遗命前往江西青原山,投行思禅师。
行思禅师问他:“你从何处来?”
希迁禅师答:“曹溪。”
问:“你在那里得了什么?”
答:“学人未到曹溪前,也没有失去什么。”
行思禅师问:“既然如此,那去曹溪做什么?”
希迁禅师答:“如果没有去曹溪,怎么知道从来没失去呢?”
又问行思禅师:“请问曹溪大师还识得和尚吗?”
行思禅师问:“你现在识得我吗?”
答:“识又怎能识得呢?”
行思禅师默许说:“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巨石结庵,说法化众
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希迁禅师从青原得法后,往南岳衡山南台寺。寺东侧有一块巨石,状如莲台,希迁禅师结庵其上,说法化众,时称“石头和尚”。
大师禅风高峻,接机干净利索,决不拖泥带水,为诸方尊宿所称叹。《宋高僧传》中说,“初岳中有固(南岳坚固)、瓒(南岳明瓒)、让(南岳怀让)三禅师,皆曹溪门下,佥(皆)谓其徒曰:‘彼石头,真师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
当时禅林盛传一种说法:“江西主大寂(马祖),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也就是说,同时代的禅门高僧,以江西马祖道一、湖南石头希迁两位影响最大。天下学人为明究生死大事,不辞千里往返江西与湖南,“至江西者必参马祖,入湖南者必访石头”,逐渐形成了禅宗的“走江湖”之说。
希迁禅师的禅风,可从他的机锋语录中略见一斑:
时门人道悟问:“曹溪意旨谁人得?”
师曰:“会佛法人得。”曰:“师还得否?”师曰:“不得。”曰:“为甚么不得?”
师曰:“我不会佛法。”
又有僧问:“如何是解脱?”
师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
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
师曰:“谁将生死与汝?”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问取露柱。”曰:“学人不会。”
师曰:“我更不会。”
应世利生的心药方
希迁禅师曾开出一帖《心药方》,治世人心病,祛除三毒。这是他明心证道后,用来应世利生的方法。
《归元直指集•卷下》记录了这帖药方:
无际大师心药方
大师谕世人曰: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
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细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差。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已上七件,速须戒之。
此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以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有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
况此方不误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偈曰:
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
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希迁禅师无疾坐化,世寿九十一,僧腊六十三。门人建塔于东岭。长庆年间谥曰“无际大师”,塔曰“见相”。禅师不重著述,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行世。
希迁禅师门人颇多,著名的法嗣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兴国振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颠等。
禅宗五家中,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皆出自希迁。其法脉传承主要有两支,一支是: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洞山良价及曹山本寂被公认为曹洞宗的开创者。另一支是: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到雪峰义存,又花开两支:一是云门文偃开创云门宗;一是玄沙师备——地藏桂琛——清凉文益创法眼宗。
赞曰
孤危独立 机智双融 亲承遗诫 往谒高风
争能识得 众角一麟 石头路滑 出大智能
又有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日 宣公上人作)
弱冠志道谒曹溪 登堂入室证菩提
禀承遗命求深造 发明心地度群迷
无所从来何所去 既非清净更未曲
石头路滑须谨慎 纵横法界任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