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我们寺院里举行了退职、请职的仪式。“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佛教中国化以来,也形成了一年两次退职、请职的丛林规约。为什么用“请”呢?因为讲到底了,为常住发心的人是很辛苦的,所以要请他们为大家服务。
每年正月初八是退职日,这时候僧值会先表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看看期头,又到期尾,此是常住规矩,哪里请到哪里退。”然后执事一齐向方丈和尚顶礼,说明任职已满,请求更换,特来退职。和尚一般会说,“退职不过是老祖遗规,师父们办事历练老成,依旧发心吧!请回。”
一千多年下来呢,这些也形成文字,记录在丛林规约里。这种语言是非常生活化的,因为现实情况就是如此。而且实际生活中,如果有一些确实已经身心疲惫了,也可以在这个时候休养一下,歇一口气。
丛林如果大,僧团稳定,基本上日常工作大家都熟悉,换换手也不要紧。如果有些地方人流动本来就大,对常住熟悉的也少,那尽量还是要稳定一点,以确保寺院秩序稳定、僧团正常修行为主。
▲古文殊寺请职普茶
至于说什么样的人可以管理寺院,实际上也很难设定。在佛教里,标准答案就是要入圣流,比如说声闻初果才可以做执事,那要做善知识,标准就更高了。
所以,我们知道自己离真正的标准还很远,就更要心怀惭愧,服务大众,护念大众。因为确确实实有很多有善根的佛弟子汇聚而来,我们要保护着这些佛子们不被染污,好好地成长。
成长起来之后,托举他们代替我们自己。如果有人能代替我们,这是佛门大幸,代表我们的生命在进步。这也是佛教里的默契,希望后来的人超过前面的人,希望徒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对于大众来说,要体谅执事的辛苦。你要学的他都得学,而且他还要把精力分出来照顾大家。谁都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所以要将心比心,去体谅,去换位思考。然后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发菩提心积极地随众。
实际上,清众也不“清”的,每个人都有事情做。自古以来,佛门中就有一句话,叫“寺院不养闲人”。我们形体上是需要勤劳的,但要在智慧上保持一种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闲”。就像永明延寿大师给我们示范的,“入定则一尘不染,出定则万善并行”。这就相当于阿弥陀佛亲自来地球上对我们的教导了。
总之,一个寺院里,无论是执事,还是清众,大家都是来修行的,每个人都要记住这个。这个有形的“职”还需要请,那我们来寺庙的时候有没有被请过?当初我们为什么来?来了之后,有没有及时纠偏?有没有让发心越来越正确,生命越来越进步?
来到了佛门这个“解脱地”,每一天都很殊胜。我们怎么样树立正知正见,通过见、修、行、果,然后由果产生胜解信,把人生变成“具义”的人生了,具有真实意义了,这才是“人身难得”。所以,与其说庆祝新年,不如说要庆祝崭新的自己,庆祝进步的人生;对岁月的祝愿,实际上是对我们自己的期待。
▲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