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心恳切,行愿无尽 | 缅怀一代宗师明旸大和尚

2023-07-31 00:02:00 发布: 人气:16
图片


图片



今天是农历六月十四,是一代高僧明旸法师圆寂二十一周年纪念日。


明旸法师,著名爱国爱教高僧,我国当代十大高僧之一,圆瑛大师嫡传弟子,临济正宗第四十一世、曹洞正宗第四十七世法脉传人。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北京广济寺方丈、上海龙华古寺方丈、宁波天童禅寺方丈、福州西禅寺方丈、上海圆明讲堂住持等职。 





图片

初升之旸映寒衣

图片
图片

上图:1932年,17岁的明旸法师于天童寺方丈室前留影


明旸法师生于1916年农历正月十一,福建省福州市,俗家姓陈,名心涛,年少即具出尘之志,之后又走过了抗战等艰苦岁月,并追随恩师全心投入到弘法利生的行愿中,其一生的精神风骨与度生事业,无论怎样诉诸笔墨,也都只是大海一瓢… 


明旸法师生在书香门第之家,九岁时全家去郊外秋游,父亲淋雨后卧病不起,不幸竟撒手人寰,从此由母亲独自撑起生活,次年小叔也英年早逝,在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开始了对人生、命运等问题的深思。


1926年,十一岁,随母亲至白塔寺听圆瑛大师讲经后受三皈依,之后又跟着大师赴福州雪峰崇圣寺打禅七,坚持完成了“四七”,全寺上下惊讶称叹。


图片

上图:明旸法师童年时期和圆瑛大师合影


1930年,于天童寺由圆公剃度出家,赐法名日新,法号明旸(“旸”者,意为初升之阳),僧籍归属宁波接待寺宗亮老和尚法脉,是年冬,依圆公受具足戒。 


出家之后勤学苦修,圆公亦对他尽心指导,行住坐卧皆有严格训诫。平日除研习经教,还有国学、诗词书法等,奠定扎实基础。


1928年冬季随师赏雪景,于芬陀利室首次作诗,文句净透无暇,意境深远:

《观雪》

弥空六出似花飞,

静坐高楼妄虑微。

定起推窗舒眼界,

银光闪闪映寒衣。


1933年,十八岁,随同圆公赴宁波阿育王寺三个月,讲《弥陀疏钞》,初听便心领神会,竟能代师讲经,在场长老们都欢喜异常,遂由宗亮老和尚传付心印,举行授法仪式,并赐法号源惠。

图片

上图:圆明讲堂


1934年10月,圆瑛大师创办圆明讲堂,明旸法师就任监院。对于“圆明”二字圆公曾解释道:“圆”为周遍十方,“明”是明彻沙界,亦是取自师徒各自的法名,寓意两代人弘法道场,普施法雨,同登觉路。


1945年,在讲堂开办楞严专宗学院,任入学监考官,并协助圆公授课,次年代师讲经,同时总管各项事务,不辞辛劳,且处世圆融,使大众皆法喜充满。


今年是“七·七事变”八十六周年,近一百年前,明旸法师跟着圆瑛大师毅然挺身到了这场空前的危机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图片
图片




图片

坚贞不屈仰高风

图片
图片

上图:圆瑛老和尚在宁波、上海、武汉等地积极筹备“僧侣救护队

图片

上图:法师参加上海僧侣救护队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圆瑛大师成立了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师徒二人与众僧们英勇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仅“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就抢救了伤兵和难民八千多人,并在圆明讲堂内成立第九难民收容所,明旸法师任总务。  


图片

上图:抗战期间的明旸法师、圆瑛法师以及赵朴初居士

图片

上图:1937年冬至1939年春,明旸法师(二排左3)随圆瑛大师(一排中)两次下南洋弘法募捐,支援国内抗日救国。图为在马来西亚巴生坡募捐留影



同年11月,二十二岁的明旸法师随师启程下南洋募捐,在各国主持祈祷和平的息灾大法会,得到了海外同胞的踊跃响应,共筹得善款百余万元。


1939年返回上海后,日军追查募款之事,法师每日被折磨至深夜,但仍从容陈辩,甚至提起慧照,结跏趺坐,浓烈的爱国情操与坚韧风骨极大鼓舞了社会各界。在狱中,明旸法师还曾作诗《囹圄入定仰高风》赞颂恩师圆公——


樊笼宴坐显定功,

火里莲花挺古松,

履显若夷为爱国,

坚贞不屈仰高风,

敢将热恼化清净,

巧把地狱当佛宫,

民族英姿扬永世,

光辉史册颂圆公。


后注:“师尊高风亮节,众所景仰,实佛教之光。”并始终不曾提及自己所受的苦难,由此可见心性的自在洒脱和对恩师的崇敬真挚。






图片

弘法利生炳千秋

图片

1954年,上海市佛教协会成立,法师被当选为常务理事,任教务组组长,同时继承圆瑛大师遗志,在圆明讲堂大力弘法,还多方邀请各地法师,曾礼请静权老法师宣讲《地藏经》。  

图片

▲ 明旸法师(右1)受赵朴初会长(右2)委托领导创办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并任院长

图片

上图:1980年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挂牌(右为明旸法师)

图片

上图:1981年,明旸法师在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为学僧授课


1980年,中佛协创建中国佛学院苏州灵岩山分院,由明旸法师担任院长,首期招收学员四十人,之后的十年间培育出了优秀僧侣一百五十余人。年届耄耋,法师又出任上海佛学院院长,继续造就教中栋梁,桃李无数。每位年轻法师初次演讲时,法师总会悉心关照,特意在讲台看不到的地方听着,或交代他人录音后检阅,诸如语速、难点等,对僧材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生侍师承懿德

图片
图片

上图:圆瑛法师与其弟子明旸法师

图片

上图:明旸法师在天童寺圆瑛法师肉身塔前


1983年,在龙华古寺升座出任方丈后,法师再次恢复了圆明讲堂并重建圆瑛大师纪念堂,汇集三百多件物品再现大师一生风采。


“我从来没有跟他老人家分离过半步。我住的禅房,就紧靠着他老人家的纪念堂。我总觉得我还在侍候他,为他执瓶侍巾。讲堂里的一砖一木、一凳一桌,无不唤起我对他的感激之情。”


1988年,七十三岁古稀之年,法师回到了五十多年前依师出家受戒的天童寺,并谦言住持天童寺“只图为先师圆公老人看看山门”。法师遵循先师提出的“十二个不”及“为法为人尽心尽力”的誓言,不准懈怠放逸之风和自私自利敷衍塞责之风进入山门,将寺规和门风发扬光大。


法师一生始终牢记圆公临终嘱咐:“随高随低随时过,或长或短莫埋怨。”法师极少对人说起过去经历过的坎坷,并有言“出家人更应该把事情看得淡一些,否则还有什么超脱!诸事随缘若流水,此怀无日不春风。”

图片
图片




图片

携来花雨自神州

图片
图片

上图:明旸法师赠送墨宝


法师一生足迹遍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增进世界和平积极奔走,广被慈云,做了大量有益工作,被誉为“民间外交家”、“和平友好使者”。


图片

上图:明旸法师于美国佛光山


1987年,法师率团七十余人赴美国万佛城,主持美洲史上首次水陆大法会,法师在几天之内就搭建了七个不同的讲经法坛,各国与会人员无不啧啧称叹。


1993年,法师率领中国佛牙护送团赴缅甸,一路祥云满天似诸天护佑,到达之后缅方特意组成象群、佛教仪仗队并派庞大车队护送,法师等一行受到了数十万民众夹道欢迎。


1995年5月22日,二战结束五十周年之际,法师出席在京召开的中、日、韩首届佛教友好交流会,并致辞:“只要人们内心的贪嗔痴没有根除,战争就不会绝迹”,“佛教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思想,诸法无我的智慧,慈悲奉献的精神正可以帮助人们走出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危机,以及生态恶化、内心空虚、精神失落的危机。”  


图片

上图:明旸法师参加智者大师涅槃1400周年纪念大会


1997年,法师又以八十二岁高龄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参与在韩国天台宗总本山小白山救仁寺举行的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涅槃一千四百周年纪念大会。






图片

旸光普照拈花笑

图片
图片

上图:明旸法师《佛法概要》

法师为教诲大众始终笔耕不辍,曾主编《圆瑛大师年谱》,专著有《佛法概要》等书,还在《上海佛教》、《法音》、《台州佛教》等杂志刊物上发表文章,为佛教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旸法师精彩开示


向上滑动阅览


节选自《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法师著作《佛法概要》:


只要我们能够真心实意、恳切挚诚,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没有不成功的。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首先就讲到“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无益”。


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得名因缘和得道成佛,都是从因地之中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而精进修行成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上无论何人,对于万事万物,各行各业,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立名、立德、立功、立业没有不由最初一念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努力争取,而达到圆满的目的。佛法世法,在这个问题上,事虽不同,理无二致。

 



节选自《学禅举要》——法师著作《佛法概要》:

 

二、参话头与起疑情


参禅的人更要注意到参禅是用一段心光智慧来参,不是用意识来分别。智慧是没有分别的,意识是有分别的,这是分别与无分别二个根本不同的原则。如果一起了分别心,妄想纷纷,扰乱自心,就不能止了,故参禅一定要用智慧来观照,要看一句话头。看话头,就是要用一种方便法门来止息妄心,照明真性。我们能够把这一句看得好,就要疑情提得起。疑情提得起,那么妄想心就能够斩得断。用疑情来制伏妄想,就是堵截第六意识,不许它妄动,正如《金刚经》讲的“要降伏其心”。这个疑情与妄想之间,绝对是不能并立的。有了疑情,就没有妄想。自然有了妄想,也没有疑情,就好象光明与黑暗不能同时并存的道理一样。

 

参禅最最重要就是疑情。在我们用功没有亲见本来面目以前,总是要一直疑下去。“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能够一直疑,当然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个规律,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一句话头,一段疑情,要抓得绵绵密密,一点都不能放松,要把平时所用的第六意识妄想心,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三)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止观,“止”字就是寂的道理,“观”字就是照的道理。我们参禅定要止观双行,寂照并进,这就像飞鸟两个翅膀一样,车的两个轮盘一样,一定要平均齐等,不可偏重一边。


参禅绝对不能够用第六意识,因为意识是修禅人的冤家对头,我们要谨记《楞严经》里面几句话:

阿难尊者请问佛所修之定,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对阿难尊者开示定功以前,就先来一个破除第六意识,不但破除意识恶念的一面,而且连意识性善功德的一面,也要破除。 把第六意识妄想心破到片甲不留。这充分证明了第六意识对参禅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用的。因为它是众生的生死根本。


更要注意的是第六意识,也有惺惺寂寂的功能,这种惺惺寂寂与寂照工夫相仿佛,即是:“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参禅用功要回光返照,照彻一心本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

  


节选自《五大菩萨》——法师著作《佛法概要》:

 

现对(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略释如下:

(1)礼敬诸佛:礼敬指生恭敬心,遍于身口,进行礼拜。即心观想,身礼拜,口称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在顶礼时,达到一心不乱,五体投地,深入法性,离能所想。如偈说:‘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皈命礼。’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一一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自觉我身前有诸佛,诸佛前有我身。即是一一尘刹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遍入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正如《大般若经》说的:‘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2)称赞如来:称即称颂,赞即赞叹。如来,佛的十号之一。如者如如不动,指不生不灭的心体,湛然寂照,亘古今而不变。来即去来,谓如如不动的心体,能生起万德。即于无去无来中,能去能来。佛有三身,称赞法、报、应三身的偈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称赞法身佛的偈颂:‘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称赞报身佛的偈颂:‘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称赞应身佛的偈颂:‘堂堂黄金相,巍巍不动尊,天上与人间,无不咸恭敬。’称赞如来相,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是为三业供养如来。

 

(3)广修供养:广指所供之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贤菩萨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皆供养。供养之物有财供养与法供养。财供养:有内财与外财。内财,如《法华经》说:用身、口、意三业恭敬供养,即礼拜赞叹供养。外财,指金钱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随缘能施,尽心供养。即一香一华,亦称理成就。如偈说:‘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法供养:以如来正法,开示众生,转迷启悟。如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逢人即劝,逢人即念是为法供养。吾人广修供养,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如法供养。可先劝一家,由一家及他家,从一方及十方,普贤菩萨称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

 

(4)忏侮业障: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恶,由十恶而招致六道轮回之苦。如《行愿品》说:若此恶业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业障,必当早求忏悔。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忏悔最好法门,莫如念佛。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则业障自除。且念佛法门,无论利根钝根,业轻业重,但肯信愿持名,无不往生极乐世界。

 

(5)随喜功德:功德分二种:一者世间有漏功德,如慈善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二者出世间无漏功德,如了生脱死,广修六度、四摄等。对这两种功德,有力的则助力,无力的则赞叹,随喜而修,切不可讽刺打击,妒嫉诽谤。学习普贤菩萨随喜净土法门的精神,称赞阿弥陀佛的功德。

 

(6)请转法轮:如来说法,一句一字,皆从菩提心中流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字入耳,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现在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我们应请大法师代佛说法,即请转法轮。法师转大法轮,能使人去恶向善,转凡成圣。说明请转法轮,当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7)请佛住世:释迦灭后,弥勒未生,曷能请佛住世?当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若人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洪名,净念相继,则佛常映现心中。如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8)常随佛学:我们时时以佛为学习的榜样,对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总之,要诚心忆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此,始终不变。

 

(9)恒顺众生:以大悲心,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对任何众生,都要承事供养,如敬父母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要求做到以下四点:(1)于诸病苦为作良医;(2)于失道者示其正路;(3)于暗夜中为作光明;(4)于贫困者令得宝藏。

 

(10)普皆回向:菩萨作一切功德,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真正做到专门利人,毫不利己。怎样回向呢?经文中说:‘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悉皆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回向的内容有三种:(1)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当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2)回因向果:将自己日夜所念的佛号和每日课诵。为众生回向往生极乐净土。(3)回事向理:从理论上认识,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佛说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我们学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要牢记弘一法师书写的两句话:‘愿得普贤真妙行,常乐利益诸众生。’  

 


节选自《楞严经的以戒助定》——法师著作《佛法概要》


根据上面所引的《楞严经》这二段经文看来,很清楚的要我们觉悟这杀、盗、淫、妄四条性戒,以及酒的遮戒,对修道教徒说来,是非受持不可的。所以佛制五戒,乃是律学的基本戒条,也正是四波罗夷的大罪。

 

我们把杀生、淫欲这二个戒条,先来研究研究!把上面所讲的以人杀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相杀相生、相生相杀、汝负我命,汝还我债,我负汝命、我还汝债。以是彼此结下深仇,业果不亡。就是经过百千万劫漫长时间,常在生死轮回之中,相续不断。


杀生如此,因果报应是丝毫不差的。就是淫欲,也是如此。汝爱我身,我爱汝心,汝怜我色,我怜汝色,男女之间,相怜相爱,永结同心,爱不能离,难分难舍,古人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一来,就是经过百千万劫俩人当然是常在缠缚生死苦海,无法脱离。


可是人们在这个淫欲与邪淫问题上,谁能‘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尘大火坑’。自可使你心身清净,自在安乐,无挂无碍,逍遥去也。






图片
图片




图片

虚空有尽愿无尽

图片

《虚度七六感怀》


虚度浮生七六年,侍师学教步先贤

沙门自有苍天志,佛子当为火里莲

阅尽沧桑觉梦幻,深尝苦乐任酸甜

高低长短浑无碍,知足常欢结善缘


——节选自《明旸诗选》


2002年7月23日农历六月十四,法师于上海龙华寺舍幻归真安详示寂,世寿八十七,僧腊七十六载,戒腊七十二夏,法腊五十秋,一时人天同悲,日月潜辉……

图片

上图: 明旸法师舍利



于宁波天童寺荼毗后,众人拣得各种舍利花和千余舍利子,其中有红色2颗、黄色1颗、白色1颗,有一颗骨舍利形似老和尚打坐。大众于七七之内诵经,亦多次捡到舍利,更显长老行愿无尽,开权显实,慈悲摄化群生之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图: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赞明旸法师



值此法师圆寂纪念日,

愿共缅怀法师之功德,

追思法师之懿范,

并祈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龙象腾骥,宗门振兴,

祈愿法师不违安养,

还入娑婆,广度有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天台宗史略
· 书到今生读已迟——一个真实的轮回故事
· 与文殊菩萨结个甚深的缘
· 求戒求的是什么?
· 【文殊菩萨感应故事】文殊菩萨为律师授衣
· 黄庭坚《发愿文》| 山可摧,海可枯,菩提大愿不可动摇!
· 轮回的一切相,都是我们心灵噪音的相
· 河清海晏 ——缅怀上海下晏长老
· 未得授记不丧气(三)
· 见地越高,法越殊胜
· 书到今生读已迟
· 三宝是福慧圆满的,谁沾边谁就得益
· 真正的修行是有境界的
· 在佛法中,收获每一天
· 皈依不皈依,原来差别这么大!
· 未得授记不丧气(二)
· 只要有心,就有佛法
· 寺院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符号
· 你生命的菜单里,有这一条吗?
· 漫画|什么是一念落一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