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同步音频
情与非情境
皈依体
学佛时我们会发现,生命的智慧体很奇特。比如有关皈依很重要的一句话叫“情与非情境”。皈依仪式上,师父都会开示:什么是佛宝、法宝和僧宝,什么是住持三宝、理体三宝和自性三宝。师父讲清楚了,受皈依的人听明白了,才得皈依体,这是很严格的。想要得到上品的皈依体,一般需要先在寺庙里住很久,上品的皈依体不是几分钟的皈依仪式就可以得到的。
注释:
三宝的种类:
《戒疏》云:
“有四种三宝:一理体者。如五分法身为佛宝,灭理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
“二化相者。如释迦道王三千为佛宝,演布谛教为法宝,拘邻等五为僧宝。”
“三住持者。形像塔庙为佛宝,纸素所传为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
“四一体者。如常所论。唯约心体义分三相,如《涅槃》说三宝同性等。”
宋朝灵芝律师在《补续芝园集》中开示,总结四种三宝:
众生妄念,天真本具,一体三宝也。
诸佛果德,清净无染,理体三宝也。
乘时利见,启迪群庶,化相三宝也。
垂裕后世,流及无穷,住持三宝也。
PART 1
三皈依
世间人学手艺需要先用三年的时间来磨练心性。经常听一些老人讲,学徒的时候前三年什么也学不到,每天做的就是洗衣服、打扫卫生、买菜、烧饭等粗活。过了三年以后,才有机会到柜台上熟悉业务。过去宁波、苏北等地到上海去学徒的人,基本上都要经历这些。宁波的大银行家都是这么历练出来的。那三年实际上就是磨炼心性、观察人品,人品不错,才有机会进入主流行业。
学世间的手艺都先要磨炼三年,皈依这么宝贵的事,是不可能几分钟就听明白的。但仪式是必须要做的,越往后,仪式会越来越简单。那皈依靠什么?靠缘份,靠师父的威德、愿力。
能现量地为我们直指心性的人就像现场在为我们介绍佛是谁一样,把佛介绍给我们了,让我们直接跟佛链接上了——就像说“你们俩认识就可以了,不用找我了。”那样佛就可以度我们了,我们自己的佛性也会度我们了。讲清楚三皈依,是不容易的,但授三皈依的人必须得懂三皈依。三皈依的仪式再短,授三皈依的人也要明白。
出家人能真正透彻地理解三宝,这也是不容易的。若理解透彻了,再去给众生授三皈依,众生才会有三皈体。如果授皈依的师父都没三皈体,信众哪会有三皈体?这就叫“一盲领众盲,相牵入火坑”。
PART 2
怎样形成三皈体
要具足僧相,我们首先得真正明白三皈体是什么,然后再去行持——此是正觉我依止,此即是法我奉行,于此中得清净我皈依。要行持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状态里,这样,现前的僧宝才是人天福田,三宝才会发挥功用。
佛证得的是“无上正等正觉”,除了正觉还有“无上”,还有“正等”,这个“等”就厉害了,从正觉这一点辐射开,要到“正等”的正觉,那是不得了的。修行这条路最重要的是方向要走对,无论正等的量达到多少,首先要有正觉,有正觉才能真正皈依佛。
法性常住,这个法性到底是什么?僧的体是依靠什么形成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戒体。一位僧人有没有定力,有没有智慧?其身上戒定慧的法性有没有流露?都是有的。这样理解三宝,我们三皈的体才会形成。实际上佛法是始终围绕着三皈依这个主题的。
凡是众生皆有其心,
凡有心者皆有正觉,
正觉即佛。
自心清净即是佛,
净念相继即为法,
六根清净乃为僧,
宁舍生命,皈依自性三宝;
不为外惑、不为内扰,即为降魔。
如此地依止佛宝、法宝和僧宝,就会得到清净,理体的三宝就会在生命中显现出来。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地拥有殊胜的上品三皈体。
PART 3
解脱的情与非情境
皈依的时候,师父讲的有三宝所依、三皈依时的场景、师父开显的情与非情叫做境。
在寺庙这个三宝地里皈依是最好的,在这里所有的情与非情境形成了生命体,这就是三皈体。这个三皈体,是苦海中的舟航。无表色是它的体性,坚固、无漏是它的特质。依靠着这个三皈体就可以渡过生死苦海。
——三参法师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