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同步音频
当我们看到四念处的时候,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没有佛陀来到世间,我们是不知道这些道理的。
我们由业报产生的身体是不净的,这个业报甚至不受我们的控制。我们能控制自己指甲的生长吗?我们能改变自己的生老病死吗?不能。所以佛陀才要放下王位,来攻克这个课题。
《檀林皇后九相观》收藏于京都桂光山西福寺
当我们观身不净的时候,这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束缚,反而是一种解脱。我们原本很固执地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也不是我们自己。如果身体就是自己,那身体经过生老病死,最后散坏,一阵风吹没了,我们就没了吗?
所以不净观九想的最后就有散坏观,佛的慈悲就是让我们苏醒过来,不要在五蕴聚里体认“我”就是它,要认识到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我的身体与智慧的我或愚昧的我,这两个“我”是不一样的;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的“我”和剖析身体五蕴皆空的“我”,这两个“我”也是不一样的。凡夫和圣人、轮回和解脱、束缚和自在,就从这里分道扬镳。
我们的业报身是不净的,这个业报身所受的一切也是苦的。世间人总是不想听苦,觉得观苦真是苦,原本就已经够苦了。实际上,他们没有更深层地去挖掘苦和苦的因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观苦恰恰是离苦的因,观苦才会最后得到不苦的果。反过来说,如果不观苦,只是像鸵鸟把头闷在沙子里那样地闷头活着,就不苦了吗?
所以佛教讲苦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地剖析苦和苦的因,然后从根本上去灭除苦,离苦得乐。一个是掩耳盗铃、视而不见,一个是主动剖析它、迎战它,最后解决问题,哪个更积极?学佛修行的人更积极啊。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实际上“身”不仅是不净的,也是苦的,也是无常的,也是无我的;“受”不仅是苦的,也是无常的,也是无我的,也是不净的;“心”除了是无常的,也是不净的,也是苦的,也是无我的,要这样轮番地去观、去剖析。
剖析得越好,我们对无量劫来业报、知见、习气的垢染的清洗就越有力。除去垢染,这个“我”就慢慢干净了。
修行,就是通过这四种观来扫尘除垢,恢复正确的知见。虽然这还属于凡夫修行的层次,但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圣人之道的基础。
——三参法师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