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
2021年冬至蒙山超荐法会精彩视频
慎终追远的文化传承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节日里携带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信息量,对恢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巨大的一种潜在力量。传统节日中的仪式感,对人心的洗涤和感染至关重要。
春节,是一年当中很重要的节日。除夕祭祖,是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
在我们中国文化里,祭祀是头等大事。有一句话叫“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当我们忆念祖先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会跟五千年文明连成一体,我们的生命就会成为整体文明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不再孤独,也不再流浪,我们的德也自然会归向淳厚。
我们的行为语言是自然跟祖先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我们荣则祖先荣,我们辱则祖先辱。所以儒家的孝有个底线,就是不辱没祖宗,不令祖宗蒙羞。
道是无形无相的,绝对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可以建立的,所以我们才要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这文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用他们的精神、用他们的毅力、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这人间慢慢建立起来的一种道德秩序、一种文化传承。
庙堂之上的永恒主题
中华文明道统的传递,儒释道重任在肩。我们来到寺院,看到的不仅仅是佛教,它的建筑、绘画、唱诵、梵呗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着高度凝聚的文化工程、古代悠久的历史传承。寺院就是一座密集的文化殿堂,你所看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都是人类文明的叠加。
古代把寺院称为“方外之地”,把出家人称为“方外之士”,什么叫“方外”呢?
方指有形,那有形之外,用现在的话就叫形而上——寺院是形而上的建设,是大道的呈现。“方外”是有形之上的无形,是生死的现象之外的不生不死的生命真谛。这个理论高度就决定了佛教不仅只是佛教的,佛教揭示的是所有生命的真理。
所以寺院,庙堂之上,这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峰,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最高建筑,是形而上的文明象征。解脱这个永恒主题,对于轮回众生来说,是顶级需求。
积福累德的祭祀本钱
想想看像我们师父,他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细节,实际上都值得我们去消化、去传承。这些老人家们走一个,有可能就代表一个时代的终结。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觉得青春美丽的才风光无限,很少能看到老人家生命深处的风光,看到他们生命里文化的、风俗的、地理的、历史的积淀。
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记住这句话,就不会忘掉老人的价值。一个尊重老人特别是修行的老人的国家社会,一定有出息,一定具有蓬勃的力量。所以中国过去就有种说法,出家人如果戒腊已经有六十年了,那就算国宝级的。像我们师父,他就出家七十一年,戒腊七十年。
所以我们三宝弟子,要慢慢地去了解这些老人家身上的德,了解了你才会对“我是三宝弟子”有质感。有了质感,有了信心,那你祭祀祖先就有本钱了呀。否则我们拿什么祭奠祖先?
我们修行,诵经、持戒……这些都是有功德的。以此忆念我们的祖先,忆念到谁,佛光就能照到谁,谁就可以解脱了呀。
佛教文明的殊胜功德
我们有时候不仅仅是在传播佛教,更多的是在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一种礼物。
佛教的核心是“和”,和合、和谐。出家人的宗旨是六合敬。和尚是过团体生活的人,团体要保持着“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种和合的状态。所以佛教徒的这种和合是可以让这个世界看到和平的希望的:原来人和人之间是可以和合的,一个人自身也是可以心平气和的。
一个人我执越小,越有和谐的这种智慧;我执越重,越会偏激,越会形成个人的习气,因为他只能看到局部的事。所以,智慧提升的结果就是有平等的见地,有广博的容纳。不单单能启迪自他的智慧,也能包容自他的缺点。爱因斯坦说,科学的发展会逐步证明佛教是正确的。除了从自然科学角度是这样,从社会科学来说,佛教也越来越发挥着它的价值。
当我们人类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发现佛教这种不共的功德力。佛教从古至今绵延不绝,本身就很神奇。一个人来到道场里,能自主找活干,身心就会安下来,实际上找到活了就是在这个团队、群体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有一个立身之地。我们不要说开不开智慧了,能在这个氛围里浸润三年,那种进步你自己都可以看得见的。因为智慧不是知识,哪一天你会觉悟到,你收获的远远不止是知识,你已经浸润在一种非常博大、细密的文化传承中了。
常住三宝的不共加持
皈依了三宝,就等于皈依了解脱,皈依了圆满,就告别了过去的轮回的迷茫、轮回的苦海。三宝是宇宙常住的,大乘常住三宝,不灭的三宝、常住的三宝、胜利的三宝。
我师父以前讲过,《大般涅槃经》里佛陀亲自讲的,众生听到这个“常”字就不堕落三恶道。那这个“常”是什么?师父提醒了一句话:“修行不可停,因果不能错。”修行不要停,做人的因果不要错,一步错,就不知道拐哪儿去了,拐点错掉就糟糕了。
师父另一个关照的,就是他是跟我们在一起的。那我们大家怎么领会这个“一起”,是什么一起?
师父虽然表面上好像没有传什么大法,但是当我们对师父有信心的时候,我们的信心之花开放的时候,佛法的浩瀚、佛法的完整性就会映现在我们的心灵中。所以不是说要传你一个什么法,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够碎片化了,不知道大道的完整性。我们修行想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地去思悟这个话题,如果哪一天能够明白了,那我们的修行将会更加不同。
——三参法师
扫描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公众平台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