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找到这种契机点,
去扭转我们的凡夫习气。
因为进步总是艰难的,
所以一定要争取。
凡夫
的
习气
如果没有空性的智慧,凡夫的习气是不怕造恶的。
没有学佛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的贪嗔痴,身口意造什么恶都不惧怕,自然而然就造了恶了;学了佛,虽然有了一定的智慧,但很多人在防护恶业上还是不注意,甚至会用佛法的理论为自己开解。
宁愿执有如须弥山,
不可执空如芥子许。
所以祖师才会这样告诫我们。在因果上,在世间的缘起上,我们要很重视。
执空之后会很容易犯一个过错,就是拨无因果。凡夫是不相信有因果的,就是一个学习佛法的人,如果只钻研在种种空性的知识里面,也很容易忽略这个因果的。
这就是我们凡夫的特质:轮回容易造罪,修行容易犯错。
祖师
的
告诫
熏习
空性
智慧
我们对空性知识的熏习,是要一点一点地去深入的。对自己恶业的惧怕,对因果的尊重,这些概念也是一点一点才能够修集起来的。
所以,我们大家在寺院里面,在这种“修行是生活、生活是修行”的环境里,要去思维这些,提醒自己的。
比如说,过去一个师父带一个徒弟的话,除了山洞里打坐,也会带着他游走人间,让他去见证因果。但是这种修行太奢侈了,而且会造成另外一种错——这个徒弟会越来越不像徒弟的样子。因为当你跟着一个人时间久了,哪怕你跟着佛陀,你都会在佛的身上挑毛病,会生不起恭敬心。
明明师父要吃饭,吃饭有可能还是这个弟子去化缘的,吃了之后要洗碗,也要睡觉,衣食住行、行住坐卧,师父照样一个都不少。甚至你会想:师父到底有什么比你高明呢?你还会觉得师父不如我呢——师父年纪也大了,牙也快掉了,走也走不动了,我年轻力壮,还要靠我照顾他。
最后,你不仅仅会失去恭敬心,甚至会觉得反正师父也会忍辱的,我就让师父修忍辱,故意有事没事气气师父,还会以气师父为乐。后来连乐你都不愿意享受了,开始轻慢、嫌弃师父了。
师父
和
弟子
所以,僧团、道场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找到这种契机点,扭转我们的凡夫习气。因为进步总是艰难的,所以一定要争取。
在修行上,纵使很有智慧的人,如果不努力,也不行的。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一种兴趣一样,不仅要保持这个兴趣点不要降低,还要培养这个兴趣点,让它增上。如果“修行”成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那他就会特别用心。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