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umulation of Sambhara
01 积累资粮
从理上来说众生的佛性都是具足的,但事上由无明而造作的恶业,尽虚空都不能纳受。怎么样令他的恶业净化,令他的生命能上升,就需要你给予他上升的资粮。
所以一个人就算是善知识再来、佛菩萨乘愿再来,他这一世度众生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如果过分地度了众生,他要贴好几世的福报,甚至寿命都会很短。
这一世如果利益众生的数量很多,超过了他的储备,那他下一世就默默无闻地到人间来积累资粮,不为人所知。
一个善知识利益众生,都是把自身的福禄寿、五分法身的德贴给众生的,这就叫带业。谁带业?佛菩萨;谁往生?我们众生。我老是重复这句话。
虚云老和尚利益众生这么广大,却连出家人给他磕头都不受。不受供养、不受顶礼,这都是为了节约福报。节约福报干嘛?利益更多的众生。他要隐蔽着修多少世福报才能来人间为我们众生这样“挥霍”一次?
佛陀久劫勤苦,广积资粮,就是为了到我们这个五浊恶世来一趟,来救我们。释迦牟尼佛做国王不可计数,做每一层天的天主也不可计数。从初发心到圆满成佛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劫”已经是久远的时间了,还“阿僧祇劫”,“阿僧祇”已经是无量了,还三个无量,这都是为了我们。
无论是正法、像法还是末法,所有一切三宝的事业,我们佛子受到的所有一切泽被,都来自释迦牟尼佛的惠利,都是享着祂老人家的福德力。
Penitence
02 惭愧 忏悔
我们在寺院,穿的是解脱服,吃的是千家饭,都是三宝的;睡的床是三宝的,踏的地是三宝的。所有一切都是关乎解脱的,都是诸佛菩萨慈悲赐给我们的。
只有我们内心的习气、内心的烦恼是自己的,所以怎能不惭愧、不忏悔呢?
佛陀那么鼓励我们,说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佛性,这不是虚妄的鼓励,这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具足解脱的基因,但这个烦恼的中流是那么的猛烈、湍急,所以有时候要定一定,要自定内心的尘沙。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