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菩提心的人,阿罗汉也尊重

2023-01-16 00:03: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菩提意译为觉、道。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菩提有四种:第一、声闻菩提;第二、缘觉菩提;第三、菩萨菩提;第四、佛菩提。


第一、声闻菩提。声闻就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他们依四圣谛修行,最后证阿罗汉果。


他们听佛的法,以《阿含经》为代表。听经闻法之后,发现生死轮回苦,无量劫以来轮回得很苦,现在听到佛法,能够修学圣道,修学四圣谛,可以超凡入圣,那个出离心特别强。


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还在人间,你有事找他,他也会帮忙的,但他入无余涅槃后,就不管其他的众生了,也不管佛教能不能弘扬了,这是声闻菩提。


第二、缘觉菩提。缘觉是依十二因缘法修行,最后证辟支佛果。


观察缘起,甚至没有佛在世的时候,他也能通过观察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悟道。


另外一个就是观察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生、老死怎么来的?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就不怕死了,为什么?因为不管寿命有多长,一百岁、两百岁、五百岁,还是八万大劫,只要有生,就有死,生就是死的因,有生无不死。


无明断,行才能断。为什么叫无明?无明就是没有智慧,就是贪嗔痴,就是一些生死轮回的业。无明让我们的身口意造业,最终储存到阿赖耶识里面。我们身体死亡的时候,最后离开的就是阿赖耶识。我们这一生寿命结束之后,下一生投胎也是阿赖耶识去的。


有的人讲死而复活,他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还没有离开,只是前六识离开了,见闻觉知的能力没有了,前六识不动了,我们一般都认为这个人死了。实际上,阿赖耶识是支持身体不坏的功能,它是最后离开的,这才真正叫“死亡”。


所以,原则上人死之后要停三天,这样比较合理。在我们佛门当中,一般的高僧都要放七天。特别是八个小时之内不要去动他,他虽然第六意识不能反应,但他的灵魂可能看到他的身体,也看得到他的亲人,他还觉得我们不理他,实际上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对死人一定要尊重。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就是无明造了很多的业,产生到阿赖耶识里面去之后,人死亡之后肉体丢下了,阿赖耶识去投胎,父母只是个增上缘,肉体的基因是父母给的,阿赖耶识父母是给不了的。



图片


投胎的一个条件是你自身要有阿赖耶识。就算你父母身体很健康、时间合适,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进来,也是生不了孩子的。所以说,把这个理论弄清楚之后,你家的儿、你家的女,你就不会执着是你的孩子,你给他的仅仅是基因和房子住十个月,你哺育他成长,这只是结的父子、母子的一个缘分而已。


其实,你是不能给他生命的,你只是给他一个肉体,他的阿赖耶识、聪明才智、福报不是你给的。你要是把佛法学透之后,一下子就解脱了,父母随缘,儿女随缘,亲戚、朋友、邻居、同事都随缘。


从因果上来讲,一个人为什么会生到偏僻的地方?为什么有的人个头长得矮?佛法里面都有因果的。矮的人为什么还很聪明?矮的人过去傲慢心重,傲慢心重的人果报个头长得不高,所以人要谦卑。


你把佛法学透之后,烦恼轻了,在这个娑婆世界,不管到哪个场合里,菩萨的内心是有智慧的,对人是慈悲的,是很自在的,谁跟你在一起都没有压力,到哪里都很受欢迎,行菩萨道就是要上升到这种层次。


无明缘起,这是一个很长的内容,要把十二缘起搞清楚之后,对生死轮回就搞清楚了。“一心具足十法界”,三界轮回、四圣六凡都是我们这一念心去造的。有一个说轮回图,心在中间,六凡四圣,人也可以做天人,也可以做佛,也可以做三恶道的众生,他是随着环境变化的。


图片


第三、菩萨菩提。菩萨修行不仅利己,而且利人,取证的无住处涅槃还可以教化众生,所以被叫做“大乘”。


菩萨菩提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大乘佛法很高的一个核心思想。诸法实相,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的事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悉名为魔”。即便是行菩萨道,你忘失了菩提心,做一切事情都是魔业。


诸法实相是真如,是毕竟空、真如、法性,无上菩提、涅槃。我们求无上菩提不是有一个执着的东西可得?它是一个无所得的东西。我们凡夫一开始都是有所得,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是无我无相的,只要执着有我、有相,它是不对的。



图片


第四、佛菩提(大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究竟圆满的无上大菩提了。


法身大士跟佛菩提的区别在哪里呢?有一个比喻,窗户有个纱窗挡着你,你也能看到外面,但是看得不是那么透彻,菩萨好比还有一道纱窗,佛的智慧境界圆满的成就是没有任何障碍的,看无量劫以前的事、无量劫以后的事、三界众生的事情,菩萨看来还是有一点点模糊不清晰,佛看就是透彻的。所以,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菩萨菩提、佛菩提不一样。


菩提心是很难发的,你要是发了菩提心,阿罗汉都会尊重你。


在因地上,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这时候帝释天就来考验他是不是真发菩提心。真发菩提心不仅仅舍外财,还有舍内财。身体叫内财,头目脑髓都要施舍。这是声闻的菩萨,我们凡夫是做不到的。


帝释天化作一个病人,也有的讲他母亲生病了,来找舍利弗。他说:“医生说,我母亲病了,需要一个修道人的眼睛做药引,才能治好她的眼疾。”舍利弗讲:“好呀,我就是修道人,我发了菩提心,我可以施舍的。”舍利弗一下子就把右眼珠拿出来了。


“对不起,我忘了跟你说,这个医生说要左眼。”舍利弗:“好好好,那我把左眼给你。”又把左眼珠抠出来给他。然后帝释天化现的这个人说,这个眼睛臭,不能当药引,往地上一丢,脚一踏。


这时候,舍利弗退失菩提心了,感觉到行菩萨道,太难了。他马上现出帝释天的相貌,帮舍利弗把眼睛恢复好了。这时候舍利弗感到很惭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行菩萨道是有次第的,凡夫菩萨、声闻菩萨,我们不能盲目地跟声闻菩萨去攀比。


图片


从第二个角度来说,布施是要有智慧的,舍利弗本来是智慧第一,难道他轻易地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吗?其实这就是表法,给我们后世发菩提心的人看的。行菩萨道是要有智慧的,用智慧来抉择。凡夫菩萨道、声闻菩萨是一步一步来的,不能一下子跟声闻菩萨比,那我们肯定比不了呀!


曾经有一个阿罗汉收了个小徒弟,他们俩出门,师父走前面,小徒弟扛着阿罗汉的包包走在后面。小徒弟一边走,一边看着这小动物也很可怜,种庄稼的农民也很可怜,他心里想,要发个菩提心,我要想办法帮助他们,让他们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


阿罗汉是有神通的,弟子动这一个念,他知道了,就把小徒弟的包包拿过来自己背了。因为什么呢?我都不发这个心,众生苦我是不管的,你这个小沙弥竟然发这么大的心,这是大菩萨的境界,我尊重你,让你走前面。


小徒弟一边走一边想,这行菩萨道太难了,又退心了,师父知道他退心了,又让小徒弟背包包走后面了。小徒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晃,想想刚才退心了是不对的,又发心了,师父又讲了:“过来,包包我背,你走前面。”又走了一段路,小徒弟想这行菩萨道可能太难了,还是不敢,师父又叫他背包包,走后面去。如此往返三次。


可见,阿罗汉都尊重一个初发菩提心的人。因为阿罗汉一旦入无余涅槃,人间的死活他是不管的。但是菩萨就不一样,菩萨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菩萨为什么不怕生死,不求涅槃?菩萨不是不知道生死是有过患的,但是菩萨有无量的、广大的大悲心。


菩萨知道生死轮回苦,祂为什么不怕生死轮回?因为祂有智慧,祂不造三恶道的业,祂生生世世都在行菩萨道,六度四摄,有无量的福报,身体健康,福报广大,智慧广大,祂在这人世间是自在的。不像我们,又没有福报,又没有智慧,没有自在力,在世间就感觉到很苦恼。


所以,社会上各行各业里都有菩萨,大菩萨做什么都自在,要福报有福报,要智慧有智慧,要人缘有人缘,要体力有体力,要心力有心力。我们一般人工作八小时都累了,体力不够、信力不够、福报不够。所以,三业随智慧行,这是菩萨道的一个标准。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图片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图片

你安心了,佛菩萨的加持就在头顶之上

图片

修行的重要三部曲

图片

珍贵的传承

图片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积累资粮?

图片

咒语怎么念才灵?

图片

烦恼,真实存在吗?

图片

请一如既往地美好祝愿

图片

新的一年,你就是自己的希望

图片

真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福城号航空母舰·启程吧2023!
· 这才是修行最大的福报
· 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罗刹(三)
· 现前三宝的加持
· 菩萨在你身边,你认得出吗
· 这条路是对的,也需要我们去坚持
· 我们享的福,从这里来
· 你的修行够稳吗?
· 佛弟子的早晚功课,要做出享受来
· 我们是莲邦中人
· 你生活在第几层世界?
· 恭迎监斋菩萨圣诞
· “千与千寻”般神隐的幻域,就藏在这座寺院中
· 恭迎监斋菩萨圣诞 | 小年:自净其意祭灶神
· 迎小年——祭灶神盼一份吉祥的家庭年度总结报告
· 小年到,了解你家“灶王爷”的工作很重要
· 寺院里为什么上早课这么重要?
· 恭迎监斋菩萨圣诞|迎小年,怎样才能让灶神言好事、降吉祥?
· 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罗刹(二)
· 迎祥纳福过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