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板,形如宝剑,是用于维系僧团中规矩和秩序的法器。其状为长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状、重量不一,通常长约两尺左右,上幅稍宽,约二寸左右,柄部圆形。
香板的来历,据说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江苏扬州高旻寺天慧实彻禅师的故事。
雍正皇帝有“禅师皇帝”之雅称,其禅法受教于玉琳国师。玉琳国师圆寂后,雍正帝担心国师的出家弟子中没有究明心地的出家人传承衣钵,于是到处寻找传人。
高旻寺有一位天慧禅师,头上曾经长满瘌痢,是国师的徒孙,但还未开悟。雍正帝圣旨一下,赐予宝剑一柄,限他七天之内究明大事,七天之内若不开悟,就以此剑取他头颅。天慧禅师接旨,如坐针毡,情急之下,拼命参究。到了七天末了,突然豁然大悟。此时他立刻喊道:“快拿宝剑来,我要去斩万岁的头!”
雍正皇帝一见他,便道:“且喜你已识得国师宗旨。”天慧禅师后呈颂三章,其一云:“拳头不唤作拳头,换却时人眼里眸。一切圣贤如电拂,大千世界海中沤。”雍正皇帝览其颂,大悦,遂赐紫衣,其法席盛极一时。
从此以后,宝剑成了禅堂中极其重要的警策用具。当然,并不是充满戾气的钢刀铁剑,而是代表生发的木质宝剑。这便是香板的由来。
香板依使用目的之不同,有诸多名称,因职责的差别,形式长短也有区别。用以警策办道者,称为“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为“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沉者,称为“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为“监香香板”。方丈使用的香板:长二尺,划三道杠(意为透三关)。
在丛林中,只有方丈、首座、西堂、堂主“四大班首”,维那、知客、纠察等主要执事,方有资格使用香板。禅堂的用功,法器只是一种助缘,所谓“香板头上出祖师”。香板落下的时候,是为了警醒禅人,启迪智慧。
过去,乾隆皇帝跑到高旻寺去坐香。高旻寺的老和尚讲:“皇上,我们这里规矩大,坐香搞不好要下您香板的。”皇帝说:“我先把衣服换了,穿你们出家人衣服,他们不认识我,香板就香板吧。”
维那师是个过来人,晓得他是皇帝。进去以后走了几圈子他心里想:“这里跑香这么紧张,不如在皇宫的御花园散散心。”动了这个念,维那师过来给了他三香板,皇帝不出声。
坐下来以后,皇帝眼睛翻着维那师。心里想:“我又没有犯规矩,打我干什么。开过静,出去以后要杀你的头。”维那师跑到他跟前,又给了他三香板。这下打得皇帝有点放不下了,他很生气,但在禅堂里又发不出来。
开过静后,跑到方丈室说:“这个维那师,我又没犯规距,跑香和大家一样的,走来就给我三香板,我坐下来,也没有讲话,也没有搞什么动作,他又打我三香板。方丈,你把维那师喊来,我要问问他为什么打我两次。”
方丈和尚就把维那师喊来了,方丈和尚问:“维那师,皇上问你,一上来为什么打他三板。”维那师讲:“我又不是打皇上的,我是打那个想游览御花园的人,想游览御花园,还跑来禅堂干什么?”皇帝说:“那你第二次打我干什么?”维那师:“第二次是打那个想杀人的人,想杀人我不打吗?”
乾隆皇帝毕竟是皇帝啊,维那师这样一讲,晓得这个人不是一般人,动个念头他都知道啊!马上到维那师跟前,跪下来向他顶礼。这件事在高旻寺是有记载的。
所以讲,连皇帝都下香板,何况一个想了生死的修行人呢?所以,你们在堂中一定要注意,下香板就说明你已经犯规距了,下香板就是警告你,让你不要再结业障了。你如果再生嗔恨心、再有不好的念头,那你真是罪上加罪了。
应该生惭愧心:哎哟,我怎么又犯规距啊。开了静,还要向维那师忏悔:我哪里做得不对,请你老人家给我指出来,有利于我改正。这样才是真正参学的心。
你若不想参学,想吃香板也吃不到啊!那时候有人跑来跟虛老说:“老和尚,拿香板打我两下子。”老和尚摇摇头说: “你不配用香板,你不是下香板那个料。”所以讲,我们大家要注意这个事。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