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 | 竹窗随笔(莲池大师)

2022-10-13 00:0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竹窗随笔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俗姓沈,名讳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竹窗随笔》是大师晚年的随笔文集,内容包含大师的求道过程、见闻,以及详辨禅、教、净之正知见,乃至对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辟论述,对于念佛、参禅、学佛、学儒、学道都有很大的启示。






【原文】

图片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有专执前之二句者,终日营营,惟勤募化,曰吾造佛也,吾建殿也,吾斋僧也。此虽悉是万行之门,而有二说。一则因果不可不分明,二则己事不可不先办。


或曰:“果如子言,则佛像湮没,谁其整之?塔寺崩颓,谁其立之?僧饿于道路而不得食,谁其济之?人人惟办己事,而三宝荒芜矣!”曰:不然,但患一体三宝荒芜耳。世间三宝,自佛法入中国以来,造佛建殿斋僧者时时不休,处处相望,何烦子之私忧而过计也。吾独慨夫僧之营事者,其瞒因昧果,不惧罪福,克减常住,藏匿信施者无论矣。即守分僧,而未谙律学,但知我不私用入己则已,遂乃移东就西,将甲补乙,或挪还急债,或馈送俗家。不知砖钱买瓦、僧粮作堂,枉受辛勤,翻成恶报,是则天堂未就、地狱先成,所谓无功而有祸者也。


中峰大师训众曰:“一心为本,万行可以次之。”则所谓己事先办者也。己事办而作福事,则所作自然当可矣。至哉言乎!为僧者当铭之肺腑可也。


图片
图片




【译文】

图片


古时有一首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有些人专执此偈的前二句,整天奔走不休地到处募化,自称:“我这是为塑造佛像啊”,“我是为修建殿堂呀”,“我是为供养大众僧呀”。这些虽然都是属于广修万行中的事,但也要注意二点:一是因果不可不分明,二是自己的生死大事不可不先办。


有人问:“如果照你说的意思,那么佛像败坏了,谁去修缮?塔寺倒塌了,谁去兴建?僧众为了修行而没有粮食吃,谁去供养他们?人人都为着办自己的事,三宝必将荒废而无人管了。”我认为不至于那样。我忧虑的是出家人把自性的三宝荒废了,那才可惜!至于世间三宝,从佛法传入中国以来,造佛建寺斋僧的人,时时不断,处处都有,用不着你牵肠挂肚,过虑担忧。我只是为那些忙于经营作事的出家人慨叹。这其中有瞒因昧果,不惧罪福,克减常住,盗窃信施的,且置之不论。单就守本分的僧人来说,由于不熟悉戒律,以为我只要不把常住财物私占己用就行了。于是移东就西,将甲补乙,或挪用现钱还急债,或以公物赠俗家。岂知买砖的钱不可以用于买瓦,供作僧粮的钱不可以拿去修寺。如果无知错用或挪用,枉自辛勤劳苦,反而成为恶报。正像俗语说的“天堂未就,地狱先成。”也就是所谓无功而有过啊!


中峰禅师对大众训示说:“修行应当以明心为本,其它的万行可以作为次要。”这也是教我们要己事先办的意思。自己的生死大事办妥贴了,再去作种种的福事,则所作的自然都能正确无误。因此中峰禅师此语实为至理名言,出家人应当铭记于心。


图片
图片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扫描二维码 | 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相关文章
· 如白莲花之殊胜大愿
· 躲在菩提心的壳子里
· 深信因果②|信仰要落实于生活
· 共读寒山诗,找回被遗忘的“百尺树”|天生我材莫堪负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26-1)
· 这些福德因缘,丝毫也不能离开您的加持
· 念生死苦 ,发菩提心的第六因缘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圆瑛法师)
· 这个心,是成佛之因
· 海尘所发五百大愿
· 人生短暂?宽度可以无边无际
· 印光大师:佛法若无恭敬 难得实益
· 补气血,来一碗五红养颜羹
· 工作、家庭非常繁忙,学习和修行时间有限,怎么办?
· 来到五台山,就能见到金色界吗?
· 时时刻刻,他们都在护佑着你
· 是什么,让他的命运彻底颠覆?
· 辐轮王与诸人发愿并得授记(下)
· 菩萨戒,是高级忏悔
· 虚云老和尚:为什么不能断惑证真
· 深信因果①|因果是一个连环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