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个世界,想拥有一个属于精神世界的空间,往往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奢侈的。有时候我们也把精神的空间称为“精神绿地”。
寺院道场其实就是公共的“精神绿地”。在这里,物理的空间可以转化到精神的空间,世俗的时间可以转化成觉悟的时间。
每个众生都有“众德”
我们这里有四个字,叫“荣耀众德”。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德值得荣、值得耀呢?佛教说“人人都有佛性”,《大学》里说“明明德”,这个“众德”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的明德,也是我们所有众生都有的佛性。
《心经》里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明德”具有照的功能,能照见五蕴皆空,能观自在。所以这个学问属于每一个人安装“核心软件”的学问。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如果没有学习这个学问,我们一辈子都冤枉地浪费了自己佛性的资源。因为没有觉醒它,最后就活得像无头苍蝇一样,叫“浪子”。你说我有家,怎么流浪了?那是物理空间的家,你有没有找到精神的家园?
人类不仅仅是依靠人的基因和食物的营养而构成的,构成人类最重要的标志是因为人类的文明、人类对道德文化的认知。所以“荣耀众德”这四个字特别重要。这四个字,就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儒释道的精华,和盘托出。
当年希迁大师拜见行思大师的时候,行思大师问:“你在曹溪得了什么来?”希迁大师说:“我没有到曹溪的时候,也没有失去。”行思大师问:“你既然有,那还去曹溪干什么呢?”他回答得特别好,他说:“若不去曹溪,不知道我自己有。”这很重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学佛,不学中国传统文化,你都不知道自己有人性。什么是佛性?佛性也是人性。
让“众德”放光
我们国家一直提倡恢复中国传统道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什么是精神文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包含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医系统和佛教文化。但在经济大潮中,如果我们忽略了精神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那虽然生活富裕了,社会进步了,人心却堕落了,道德却滑坡了。
所以“荣耀众德”,这个“众德”不仅要有,还要让它荣发、照耀,让它放光。我们要被自己的人性之光感染,“人者仁也”,我们愿意做一个仁慈的人。但仁还是比较中性的,这是一个底线,上面还有道、还有德。
佛道金玉,儒家稻粮
祖师说,不读佛经不知佛家富贵。佛教的思想庞大、丰富。就像佛家一讲经,先要唱《钟声偈》。“钟声传三千界内”,这是把佛的真理之声比喻成洪亮的钟声。“佛法扬万亿国中,功熏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以这样的福德报檀那之德。
“檀那”就是功德施主的意思。过去“檀那”的范围特别大,不仅仅普通老百姓是佛门的檀那,皇帝也是。佛法音声一弘扬起来,“荣耀众德”;这个文化彰显起来了之后世界都会和平,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幸福安康的生活。
佛教是很华贵的。但14世纪元文宗时期,有一位从天竺来中土僧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佛教这么华贵,为什么儒教在中国地位更高呢?当时有一位叫陆春的大臣这样回答:“佛家是金,道家是玉,儒家是稻粱。人生可以没有金玉,却离不开稻粱。”但这也仅仅是对一般的普罗大众讲得,如果一个人要追求至臻的真理,生命的永恒,那佛法又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金玉虽然宝贵,但是粮食是最普通、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人类的修养,是我们作为人的底线。这个底线如果没有,就是金玉满堂也没用。
所以“荣耀众德”,只要人还存在,作为人性教育的这个文化就要彰显,就要弘扬,我们自己要安装这个“系统”。这关乎于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所以这边“光阐大猷”,“光”是光大,“阐”是阐扬,“大猷”是大道的意思,光大、弘扬这个大道。
——三参法师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