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法门》卷二:“随对者,即喻净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不同也。”
《成唯识论》卷二:“依何等义立薰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
MAHAYANA BUDDHISM
Part 1 · 熏习
菩提资粮的熏习
无明的熏习
在这世界上,天天熏习的东西那么多,能分辨得清楚吗?哪些是无明惑业在熏习,哪些是菩提的资粮在熏习?我们得有鉴别力,也就是要会鉴别该皈依什么,不皈依什么,要做好自我保护。
人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走一次葱地,我师父说,二十年不清净。那想想看,我们现在岂止是葱地啊?我们的耳朵、眼睛、大脑,无明惑业天天都在熏我们,这都辨别不清楚,那是什么命运啊?地球上七十多亿人,多少人有学习大乘的福报啊?天天就被无明惑业在熏啊!就是菩萨再来,很可能被熏废掉了。
所以佛陀还是现的声闻形,声闻形的重点就是解脱。解脱出去了,那就没问题了。再回来都会编好程序的。所以一佛出世,千佛护持。释迦佛陀来到娑婆世界,八万金刚藏菩萨同时下降。师父曾经跟我说过:“迦毗罗卫国扫地的都是金刚藏菩萨来的。”想想看,佛陀来都前呼后拥,要那么多来保护着祂。我们呢?我们染缘多,冤亲债主更多,会有多少佛菩萨跟着一起来保护?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无不是颠倒的。外面熏,里面熏,里面又出来熏现行。
Part 2. 越有智慧的人就越谨小慎微
CONSCIENTIOUSNESS
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
所以人类文明,有智慧的人懂这个,君子如履薄冰,念念他要打卦,烧甲骨。夏商周时候,一国之君,今天要干什么,要说什么,吉祥不吉祥,烧甲骨,“咔”裂出来,再判断天意是吉祥还是不吉祥。古人有这种文明,可以向天、向更高智慧的生命去征求意见。
越有智慧的人就越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因为没有这种警惕在,大模大样,“噗通”就掉下去了。唐朝时候的袁天罡,他徒弟也是他儿子袁客师,有一天去坐船,到了船上他又下来了,说不能坐,跟他一起的说为什么不能坐,他说,船上那些人脸色不好,鼻孔冒黑气,这个船不能坐,整个船将会进水沉没。后来过来一个瘸腿的上了另一艘船,他说现在我们可以上船了。为什么?这瘸腿是有大福德的,有一个大福德的人上船了,不要紧。结果船开到江中的时候,果然是大风大浪,特别的惊险,但是有惊无险,平安抵达。原来这个瘸腿的叫娄师德,一直做到宰相,福德特别大。
所以我们人类要祈求佛菩萨降临,观音菩萨、地藏菩萨这些大菩萨们都是带着自己不可称计的大福德,到这地球上来的。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人在发三十年前广州空难中生还的奇迹,那几位为什么能躲过?他们有学佛的基本常识,机票买好了,一看脸都乌青的,气色不对,感觉好像阴气比较重。然后他们就去南普陀寺做了消灾普佛,出来脸色都变好了,心也安了。
后来飞机就在他们三个人坐的前面折掉了。他们一反应过来,旁边有个洞,爬起来就赶快往外跑,一点伤都没有。就他们几个幸存的,而且行李物品也是很神奇,经书都是完好无损。三宝威德,这简直不可思议。这或许是熏习在起作用吧。
Part 3 · 处任何境界都应该做到不染不著
DETACHMENT
处任何一境而不染
种善因得乐果,种恶因得苦果
佛法是那么庞大、严谨的一个体系,《唯识三十颂》对于“熏习”这一概念非常重视,这一概念其实在告诉我们某种修法,那就是身口意种善因得乐果,种恶因得苦果,种下无记(不善不恶)因得不乐不苦果。
所以我们对“处任何一境而不染”这一句话就应该辩证地去理解,首先是指处任何境界都应该做到不染不著,也就是不迷恋,不贪心。其次是人随着善恶之境而流转还是对人造成了影响的。多接触好的、善的,少接触坏的,多做好事、善事,不要做坏事、恶事,这还是非常重要的。
《唯识三十颂》的这一理论告知我们修行应该是内外如一的,而不是离开相别说自性。
——三参法师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以上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