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再来的程序怎样编?

2022-06-23 00:00:00 发布: 人气:7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乘止观法门》卷二:“随对者,即喻净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不同也。”


《成唯识论》卷二:“依何等义立薰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


MAHAYANA BUDDHISM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 1 · 熏习


图片
图片

菩提资粮的熏习

无明的熏习


在这世界上,天天熏习的东西那么多,能分辨得清楚吗?哪些是无明惑业在熏习,哪些是菩提的资粮在熏习?我们得有鉴别力,也就是要会鉴别该皈依什么,不皈依什么,要做好自我保护。  


人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走一次葱地,我师父说,二十年不清净。那想想看,我们现在岂止是葱地啊?我们的耳朵、眼睛、大脑,无明惑业天天都在熏我们,这都辨别不清楚,那是什么命运啊?地球上七十多亿人,多少人有学习大乘的福报啊?天天就被无明惑业在熏啊!就是菩萨再来,很可能被熏废掉了。


图片


所以佛陀还是现的声闻形,声闻形的重点就是解脱。解脱出去了,那就没问题了。再回来都会编好程序的。所以一佛出世,千佛护持。释迦佛陀来到娑婆世界,八万金刚藏菩萨同时下降。师父曾经跟我说过:“迦毗罗卫国扫地的都是金刚藏菩萨来的。”想想看,佛陀来都前呼后拥,要那么多来保护着祂。我们呢?我们染缘多,冤亲债主更多,会有多少佛菩萨跟着一起来保护?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无不是颠倒的。外面熏,里面熏,里面又出来熏现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 2. 越有智慧的人就越谨小慎微

CONSCIENTIOUSNESS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


所以人类文明,有智慧的人懂这个,君子如履薄冰,念念他要打卦,烧甲骨。夏商周时候,一国之君,今天要干什么,要说什么,吉祥不吉祥,烧甲骨,“咔”裂出来,再判断天意是吉祥还是不吉祥。古人有这种文明,可以向天、向更高智慧的生命去征求意见。


越有智慧的人就越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因为没有这种警惕在,大模大样,“噗通”就掉下去了。唐朝时候的袁天罡,他徒弟也是他儿子袁客师,有一天去坐船,到了船上他又下来了,说不能坐,跟他一起的说为什么不能坐,他说,船上那些人脸色不好,鼻孔冒黑气,这个船不能坐,整个船将会进水沉没。后来过来一个瘸腿的上了另一艘船,他说现在我们可以上船了。为什么?这瘸腿是有大福德的,有一个大福德的人上船了,不要紧。结果船开到江中的时候,果然是大风大浪,特别的惊险,但是有惊无险,平安抵达。原来这个瘸腿的叫娄师德,一直做到宰相,福德特别大。


图片


所以我们人类要祈求佛菩萨降临,观音菩萨、地藏菩萨这些大菩萨们都是带着自己不可称计的大福德,到这地球上来的。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人在发三十年前广州空难中生还的奇迹,那几位为什么能躲过?他们有学佛的基本常识,机票买好了,一看脸都乌青的,气色不对,感觉好像阴气比较重。然后他们就去南普陀寺做了消灾普佛,出来脸色都变好了,心也安了。


后来飞机就在他们三个人坐的前面折掉了。他们一反应过来,旁边有个洞,爬起来就赶快往外跑,一点伤都没有。就他们几个幸存的,而且行李物品也是很神奇,经书都是完好无损。三宝威德,这简直不可思议。这或许是熏习在起作用吧。



图片






图片

Part 3 · 处任何境界都应该做到不染不著

DETACHMENT


图片
图片

处任何一境而不染

种善因得乐果,种恶因得苦果


佛法是那么庞大、严谨的一个体系,《唯识三十颂》对于“熏习”这一概念非常重视,这一概念其实在告诉我们某种修法,那就是身口意种善因得乐果,种恶因得苦果,种下无记(不善不恶)因得不乐不苦果。


所以我们对“处任何一境而不染”这一句话就应该辩证地去理解,首先是指处任何境界都应该做到不染不著,也就是不迷恋,不贪心。其次是人随着善恶之境而流转还是对人造成了影响的。多接触好的、善的,少接触坏的,多做好事、善事,不要做坏事、恶事,这还是非常重要的。


《唯识三十颂》的这一理论告知我们修行应该是内外如一的,而不是离开相别说自性。



——三参法师 

图片


向上滑动阅览

《唯识三十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 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

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辨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辨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詶答,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辨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扫描以上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图片

相关文章
· 走向觉醒
· 撕开轮回的伪装
· 梦参老和尚:供养三宝,不要后悔,功德已成就
· 这,是佛菩萨爱众生的一种方式
· 心性直指,月是心枢要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12)
· 别让信仰有限制
· 这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
· 妙手得钵 | 文殊菩萨传(四)
· 修行,要给自己制造顺缘
· 微信公众平台
· 夏日专属【杨梅荔枝饮】,好喝又解暑!
· 夏至已至,祝大家炎炎夏日身心清凉
· 如果自己是那桶水,能不能让水宁静下来?
· 当生命的质感提升时,从此收获和分享更深广的法喜
· 记住这一分钟的开示
· 从此吃素,从此念佛
· 竹窗下,莲池大师写了啥?| 第十一篇:一念平等心,亡魂得超度
· 修行,离不开佛菩萨的陪伴
· 没有边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