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SUMMER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夏至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在传统意义上,夏至就意味着一年中最热时候的来到。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正午太阳高度也是全年最高的一天。此后暴雨频现,气温持续升高。
summer
天气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下降、情绪低落,导致抵抗力下降,同时高温、高湿的气候又给病原微生物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夏季养生正当时,此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
夏季五行属火,对应人体五脏之心脏,夏天的特色是生长,所以夏季养生应注重心脏的调与养,着眼在“长气”两字。
根据夏季热升雨降的特点,养生需注重清热、祛湿、防暑湿;根据夏季心热肾凉的特点,养生需注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保持水火既济的健康状态,具体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作息的早与晚
夏天昼长夜短,阳气充盛,作息时间应该是晚睡早起。早起兴奋精神以顺应养阳以劳,多享受太阳的光照,增加活动的时间。晚睡养阴以静,以顺应自然明气的不足。
夏季睡子午觉最养生,即是在中午11时至13时和晚上的23时前入睡。不过,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足够。
睡好子午觉可助养阴养阳使人体趋向“阴阳调和”的健康状态,缓解夏乏。而适当的午休,可使心和大脑得到休息,保持精力充沛。
二、心神的疏与摄
夏季养心要顺应“夏长”的特性,借助夏天季节散发,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去,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喜大怒大悲后,致使情绪波动过于剧烈而伤心。
《黄帝内经》中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可以通过静坐,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
国际研究发现,冥想打坐不但可以放松精神和安稳心灵,还改变大脑的结构,增进智慧。心神安静,精神调摄,情绪愉悦,如此沉心入肚,心静如水,自然凉爽了。
三、饮食的苦与温
夏季心旺肾虚,虽大热,但不宜吃冷饮、冷食等。夏季心热长湿主气,而苦味入心经。
苦味食物大都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此时适当吃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苦菜等,对人体大有裨益,正所谓“苦夏食苦夏不苦”。
四、锻炼的动与静
夏季养阳要顺应拔节生长、“使志无怒”的趋势,同时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注意“夏不敞胸,热不凉背”的要点,劳逸结合,以保护人体的阳气。
运动宜选择在气温较为凉爽的早晨或者傍晚进行。可在公园、树林等空气新鲜的地方,以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广播操为宜。
夏至之日是阳气开始沉降的关键时刻,因为阳气本来的特性就是往上升的,不容易下降,所以我们要能够引阳下行。体内阳气本来就不足的人,一定要注意养阳气。
春天、夏天的时候阳气上升,“阳升则出,阳降则入。”阳气一升就出来了,阳气就浮于体表,体内的阳气就更不足了,就容易困倦。所以古语上说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之时人体里面阳气虚,所以要养阳气;阳气盛的时候,阴气也跟着盛,所以体内阳气足了,我们同样的就要养阴,让阳气收藏进去。
饮用“夏至养生茶”,就是四味:用五味子、西洋参、龙眼肉各五克,然后放冰糖二十克,炖服,多放点水,当茶喝,能够养心安神、补益肝肾。
——大愿法师《药师法门健康养生随许法》
“冬至饺子夏至面”是我国很多地区流传甚广的民俗。夏至日到来的时候,人们一般要吃面食,特别是北方,家家户户都要吃过水面。中医认为,面粉性味甘凉,可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心火过旺、心旺肾衰,加之夏至阴阳交替、阳极阴生,特别容易烦躁。吃性味甘凉的面食,正好可以充分发挥面粉宁心护肾、滋阴除热的作用。
在夏三月中,夏至一过便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了。人身如同天时,四季亦历历分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的身体也依着节气而显示出四时的气象。伏天时节太阳离地球最近,气温节节攀升,蚊虫等也滋生不断,此时人的身心同样处于旺盛时期,最易心焦气躁,感受到异常炎热。佛典中亦将内心烦恼尘垢与自然界中的炎热相勾连,形象地称之为“热恼”,而将那超脱尘俗达至彼岸的解脱境界称为“清凉境”,如《大般若经》云:“由菩提道令诸有情毕竟解脱生死众苦,证得常乐清凉涅磐。”
此种清凉无上之法门,加了中国文化的渲染,往往被简明扼要地表达为“心静自然凉”。这静心的法门,佛门之中随处可见,《大乘起信论》云:“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不知万法皆因缘和合、无有自性,因此无明,贪爱生起,贪爱生起刹那,情绪也如影随形。这贪爱、情绪的生起自然就有了我们所谓的“热恼”之感,所以我们在形容暴躁情绪的宣泄时会说“发火”,就是这个道理了。
在此情绪当头,若是能收拢身、口、意的活动,念诵佛号,哪怕只是两、三称念,也都会于当下感受到入心清凉。而若是能做到平时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心,或只是简单地不去攀缘、跟随心念,也都能够让自己当下望穿热恼,登时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