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更须明白,明心见性含义包括些什么?怎样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
所谓明心见性者,即明心虚妄了不可得,息了狂心见真性也;我人欲了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譬如欲断其流,先须识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断其流,逍遥于生死之外,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息,究竟何由而生起?
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只因众生不觉,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任明,以本有的妙觉智光,幻为妄明所明,将原为一体之觉明觉即明,明即觉,非有二致,分为觉明相对、觉外有明,明外有觉,觉为明所明,明为觉所觉,而成能所双立。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由此无明故,(此明觉即吾人通常所说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而显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此即『楞严经』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复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妄见既入更搏取少分四大为我,于是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即无明裹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亦『楞严经』所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
由此可见,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实系一念认明(即无明)之过咎。众生既迷失本性,而认物为已,于是追逐物境,迷着不舍,造业受报轮回不息!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种子起现行,现行复熏种子,由因成果,果复成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因是众生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说:人的心是虚妄不实的,它只是六尘落谢的影子,而六尘(即世界万物),又由无明妄结而妄现,本不可得,佛经上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因此,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虚幻中之虚幻了,现代哲学家们也说『心』是客观物质的反映,但他们只说心由物产生,没有道出物何由而产生,不及佛经说的全面。佛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这就将心物互为因果而虚幻生起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了。心物既俱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
于本空处,非如木石无知无觉,而是虚幻了了,虽了了虚幻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即吾人不生不灭,亘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曰:“见性”。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徹的体会与神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徹见真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