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着金刚体性,从迷惑走向觉悟

2022-06-20 00:00: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虽然修行要“无眼耳鼻舌身意”,但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我们有本能的反应。我们的眼睛大多时候是有漏的,不知道色尘跟佛性的关系,不知道色尘只是眼识分别的一个对象,认为色尘就是色尘,这就形成了整体的有漏,根有漏,尘有漏。

如果我们学佛开智慧了,就知道“我”这个业报的表相是刹那生灭的,是具有无常性的。

那业种在什么基础上才能离刹那无常而变现出我们的正报和依报呢?实际上还要依靠这个金刚体性。金刚体性在地狱境界面前都不会变化的,所以叫在佛不增、在生不减。

这就是《金刚经》所着重表述的。我们感官所看到的、触到的一切的显现都是无常的,是不坚固的,恰恰我们看不见的那个才是恒常坚固的。

那如何看见这个“看不见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觉悟了。这不是靠肉眼抉择的,而是要靠我们的智慧去抉择。


图片


图片


每个人的佛性都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但是我们不知道它,不得受用。因为迷惑颠倒的缘故,我们反而把佛性变成了轮回受苦的主体。


《华严经》里说到一真法界,比喻一真法界如黄金一样。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是黄金,甚至用它做地狱、做饿鬼、做畜生。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往往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忽略掉的恰恰就是最有价值的,这就是众生的颠倒。


一真法界:

(术语)华严宗所用极理之称。犹天台家用诸法实相之语也。唯识论九曰:‘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华严大疏曰:‘往复无际,动静一言,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回出者,其唯法界欤。’大疏钞一曰:‘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言事事物物。一微一尘尽足为一真法界也。其体绝待故曰一,真实故曰真,融摄一切万法。故曰法界。乃华严经一部之主意。三藏法数四曰:‘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

--《佛学大辞典》


图片

 

寻牛:

从来不失

何用追寻


图片

见迹:

依经解义

阅教知踪


图片

见牛:

从声得入

见处逢源


图片

得牛:

久埋郊外

今日逢渠


图片

牧牛:

前思才起

后念相随


图片

骑牛归家:

干戈已罢

得失还无


图片

七、

忘牛存人:

法无二法

牛且为宗


图片

人牛俱忘:

凡情脱落

圣意皆空


图片

返本还源:

水绿山青

坐观成败


图片

入廛垂手:

酒肆鱼行

化令成佛


左右滑动查看廓庵禅师著:《十牛图》


修行人的觉悟过程就像《牧牛图》所描述的那样。知道牛的名字之后就开始找牛,慢慢地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牧笛声。有牧笛就能找牧童,肯定就能找到牛。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就是那个吹笛子的牧童。

此时的我们依然看不到牛在哪里,草木深深,只能看到牛脚印。我们再慢慢修,积累资粮、忏悔业障,渐渐地,能看到牛蹄子了,甚至能看到牛尾巴、能拽到牛尾巴了。然后开始看到越来越多的身体现出来,甚至连牛头都能看到了。

这时候的牛是什么样的呢?是黑色的。这相当于你得到自己家的房子了,这就是你的佛性,但是无量劫来你不知道它是你的家,还颠倒迷惑、造作罪业,所以房子里充满了不净物。知道了之后,赶快打扫,莫令染污,这就是“诸恶莫作”,是止。而“众善奉行”就是让这个房间干净起来。

慢慢地你就找回这个体性了。这个体性在哪儿?禅宗说,“常在汝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又可以用了。


_
图片


_


也许你会问,不是要无眼耳鼻舌身意吗?转了半天怎么还要用眼耳鼻舌身意呢?六根门头常放光明,原来,眼耳鼻舌身意是不障道的。迷惑时你被它牵着鼻子走,一旦觉悟了,知道它的本性了,就可以转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这就叫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之后,六根可不可以用?不但可以用,它还是智,属于无漏法。我们一开始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转识成智之后,色声香味触法又没关系了,这就叫“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如果自己不迷,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哪个与你都各不相欠,有什么区别呢?你的内四大和外四大,你的根和触到的尘有什么分别呢?如果没有我执的分别了,你就知道这是法性的展现和流露,这何尝不是你呢?所以正报和依报的界限就开始模糊了。

迷惑的时候有正报、依报,觉悟的时候这都是金刚体性。佛经说“同体大悲”,一切众生同一体性,所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生起大悲心,会去救度这些众生。

虽然我们常说法界一切如母有情都做过我的爸爸妈妈,但是佛度众生是不需要有缘的,所以有一句话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度众生是无偏的,是不会遗弃谁的,法性如此。



图片
图片

父亲节特辑〡那些年,爸爸的“谎言”让我们泪流满面


图片

梦参老和尚:文殊菩萨一直在五台山,你看见了吗?


图片

清凉日志|五周年庆 昙花献瑞


图片

因为佛,我来这里了,你也来这里了

图片

我们这五年—建寺纪念

图片

持戒,是为了生定、发慧

图片

修行不是嘴上功夫

图片

修行的漏洞,可以提前规避

图片

高僧故事〡五台山邓隐峰禅师飞空息乱,倒立而化

图片

靠什么叩开诸佛菩萨厚重的福德大门?

图片

修行,不要抬杠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庄严刹土 | 文殊菩萨传(三)
· 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真理
· 【父亲节】父爱如山 又懂得几分呢
· 因为有他,我们将成为更好的自己,去真正回报那如山如海的恩情
· 佛陀教子:好爸爸是这样炼成的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11)
· 父亲节特辑〡那些年,爸爸的“谎言”让我们泪流满面
· 一座寺院的设计所蕴含的智慧
· 【父亲节】他的爱,如山伟岸,似海深沉
· 【人天善法】略说不杀生的好处
· 【虚云老和尚】检点身心 放下妄想
· 只学法,不拜师 ||《地藏菩萨传》(第25回)
· 这份特别的叮咛,你收到了吗?
· 梦参老和尚:文殊菩萨一直在五台山,你看见了吗?
· 原来,“我”是业力流扫描出来的结果
· (明)宝华山见月律师《一梦漫言》(四)
· 微信公众平台
· 改变生命的业力和福禄寿
· 诸佛之师 | 文殊菩萨传(一)
· 为什么要学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