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父爱如山 又懂得几分呢

2022-06-19 10:00:00 发布: 人气:4



感人沙画《父亲》


最高的不是山峰,而是父亲的背影;

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父亲的等待;

最深的不是沟壑,而是父亲的皱纹;

最广的不是大海,而是父亲的博爱;

最暖的不是阳光,而是父亲的怀抱。


图片


感恩父亲,

祝福天下所有的父亲们,

父亲节快乐!


图片


《父亲节的由来》 


父亲节,Farther's Day,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


图片
图片

父亲的爱


父亲是世界上最严肃的那个人,也是最孤独的那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懂的人就是父亲,很难有另外一种角色像父亲一样了。    


图片


父亲,一般来说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孩子是一种无言而又深沉的爱。父亲一般不会像母亲那样事事都关心到,但是关键时候具有决断力,应变能力较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比较理智,看得长远。父亲的品德人格对孩子的影响更多是体现在行动上而不是语言,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往往在孩子成年后才会体会到自己很多行事风格是来自父亲的人格影响。

图片


在这个世界上,爱你最深却又不表达的人,便是父亲。


图片


母亲的爱像涓涓细流,慈和温暖;父亲的爱像巍峨大山,坚强有力,父亲在更多的孩子眼里是威严少语的,但父亲的爱具有更厚重的力量,父亲的言传身教往往更容易成为孩子们效仿的榜样。时间流逝,父亲的脊背却在渐渐的弯曲,身体会逐渐的变老,但是父爱如山会一如既往的深沉、包含期许激励我们前行。

图片


佛教提倡孝道

父亲节,想到一直为我们忙碌的父母,我们就忍不住想跟他们说一声:谢谢!一直依赖,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便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的精神纽带。而中国佛教向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统美德的传递者。佛教也一直提倡以孝道为本,层次尤深。

图片


佛经中的孝理

就佛家观点来看,父母是我们形体生命之本,是我们感得人身的增上缘,所以我们得到人身,应当感念父母的恩德。


《末罗王经》云:“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


在佛教经典《杂宝藏经》中,佛曾经这样教诲弟子们“恭敬宿老,有大利益;未曾闻事,而得闻解;名称远达,智者所敬!”


诸比丘言:“如来世尊,而常赞叹恭敬父母耆长宿老!”


佛言:“但今日,我于过去无量劫中,恒恭敬父母,耆长宿老。”并讲述了过去世自己因地修行的事迹。


《大集经》言:“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增一阿含经》也记载了佛陀要求出家比丘必须供养父母,并强调孝顺父母可得到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同样的福报,乃至证得涅槃。


图片


中国历代祖师亦无不认为孝亲是修行最重要的部分,孝心和孝行贯穿着菩萨由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孝是成佛的主因之一。


作为佛弟子,除了物质生活方面的奉养,更有意义的是以佛法来饶益父母!


佛教认为:一般的甘旨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欢喜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得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才是上上大孝。如《不思议光经》云:“饮食及宝,未足能报父母恩,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


进而发下广大菩提愿心,为救度一切如母众生出离苦海,努力践行诸佛菩萨教诲,随学诸佛菩萨无我利他,从道德礼仪五戒十善做起,行八正道六度万行,不断努力修学提高德行觉悟,自觉觉他,成就佛果!

图片


父亲节,

在这个父亲

专属的节日里,

让我们真诚的

对父亲说:

爸爸!您辛苦了!

爸爸,感谢您!


图片


百善孝为先

愿天下父母

吉祥安康

福慧增长


微信文章往期甄选:

三皈五戒的六十一位护法神详解
【新年吉祥祈福】《大吉祥经》合集三集全 {精美版}
新年念诵《心经》遣除违缘、福慧增上
这份吉祥超越时空加被着每一位有缘者
如何才能利益累劫的冤亲?
念佛菩萨的名号,到底有怎样的奥妙?
【新年吉祥】进入佛陀的救护体系
查询下你的福报余额,送你一份增福增寿的指南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什么会这样?
修行人有这样的品格非常重要
原来如此:找到自性的方法
慧日寺的名字原来和这尊佛有关,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聊天的深义

图片



相关文章
· 因为有他,我们将成为更好的自己,去真正回报那如山如海的恩情
· 佛陀教子:好爸爸是这样炼成的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11)
· 父亲节特辑〡那些年,爸爸的“谎言”让我们泪流满面
· 一座寺院的设计所蕴含的智慧
· 【父亲节】他的爱,如山伟岸,似海深沉
· 【人天善法】略说不杀生的好处
· 【虚云老和尚】检点身心 放下妄想
· 只学法,不拜师 ||《地藏菩萨传》(第25回)
· 这份特别的叮咛,你收到了吗?
· 梦参老和尚:文殊菩萨一直在五台山,你看见了吗?
· 原来,“我”是业力流扫描出来的结果
· (明)宝华山见月律师《一梦漫言》(四)
· 微信公众平台
· 改变生命的业力和福禄寿
· 诸佛之师 | 文殊菩萨传(一)
· 为什么要学教法?
· 佛源长老:出家学佛要以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 如果一味地向世界索取,最后会把自己“贪”到哪里去?
· 五月,把握修行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