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因悲悯众生而制定戒律
佛如果不制戒人们是不是就没机会犯戒了?这要怎么理解呢?佛不是一成道就制戒了,《大智度论》中说佛成道后的最初十二年都没有制定戒律。如果那时候有人杀生了会不会有果报?是不是因为佛制戒了才会有果报?不是啊。
佛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来出世是因缘生法,如来不出世亦因缘生法,性相常住。所以纵使佛法、三宝都不存在了,因果规律依然如故。佛陀以他的智慧能够详细地知道所有的因缘果报,佛陀因悲悯众生而制定戒律,佛陀制定戒律是大悲心的显现。
众生不知道轮回,不明了因果,故而犯错。众生不知道而佛知道,佛以悲心的缘故制定戒律,像引路人一样提醒我们哪里需要当心,告诉我们哪里需要停止,这就叫止持。让你停下来,你不停,就“卟咚”掉下去了 。
作为凡夫,我们除了有内在的烦恼,还有外显的无知,并且我们对行为的抉择也不明晰,所以佛陀把自己的智慧,用戒律的形式传递给我们,当我们守持戒律的时候就是在践行佛陀的教导。戒律是佛的身体,当我们持戒的时候佛陀圆满的身功德就显现在我们身上了。
它可以破恶,可以解冤释结
可以令众生离苦得乐
持戒是自我保护,是佛菩萨爱众生的一种方式。佛陀亲自说过,在末法时代,若有人一日一夜清净受持一条戒律,其功德比正法五百年圆满受持戒律的功德都要大。
像最基本的三皈五戒,我们只要受持了,实践了,就代表处在佛教正法的状态中。正法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它可以破恶,可以解冤,可以释结,可以令众生离苦得乐。
如果佛菩萨身口意的功德业是香的,众生的不净业就是臭的。作为佛弟子,就需要借佛的功德香来熏染自己,这就叫受持佛戒。
戒定慧,三者相互增上
关于戒律,我们可以粗浅地这么理解,但事实上戒律里面包含的佛法太微妙了,戒定慧都一一具足了。虽然重点是戒,但也具足了定。当我们精准地抉择、把握的时候,这就是慧。戒不是目标,它是工具,生定发慧才是我们的目的。发了慧呢?慧又回过头来护戒,戒体因此能被回护得更加完美,会不断增上。受了戒,慢慢地我们的戒体会越来越清净,戒德会越来越丰满,戒品会越来越高,三者相互增上的。
大家学戒的时候要调柔地、谦卑地、惭愧地学,不要因为领悟了佛陀的教法而增长我们的有理嗔。这点一定要注意,这样我们才能走得远,才能不断地增上。要把所有的法都变成我们的资粮,让它滋养着我们在菩提道上越走越远。充满烦恼的人无论学什么都会让其变成烦恼,并且烦恼会不断炽盛,会促成不善的因缘。
众生是可以教育的,过失是可以遮止的,否则佛陀就不会出世了,也不会创立佛教了,佛法更不会传播到今天。法无定法,我们现在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但只要我们很乖巧地、如理如法地去修学,我们的福德就会增上,诸漏就会被遮止,功德就会不断地积累起来。
我第一次见师父时就感觉到他的修行炉火纯青。之后我跟随他十几年的所闻所见也证明了这点。师父讲法不是为了标榜,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他是大法师,他能做得戒和尚,能做教授阿阇黎,能做羯磨阿阇黎,能做开堂大师父,还能做尊证阿阇黎。师父他老人家三藏具足,但是他并不会把这些当作知识教授给我们这些晚辈,他就静静地、默默地,但是在他身上如来教法一点都不欠缺的。
师父是受持《法华经》的,他有法华圆教的境界。圆教的境界里缺什么吗?不缺啊,一切都那么完美。他把佛陀的圆满教法和盘托出,毫无遗漏地都带给我们了,这是最殊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