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
(部分)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注: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书属密教经典之秘密部,系说明法华经之供养法。
初有归命法华经二十八品之赞偈,又列举成就此法者应具备之四缘,即亲近真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并叙述作坛法及入坛之行法、观法、迎请等供养。次为择地、净地、涂地、加持供物、澡浴等作坛法。
后明示入坛行法、入真如法性观法,乃至诵真言、作涂香等五供养,入实相三摩地等,皆有详示。此中,由开始至五供养依准于胎藏界;从实相三摩地以下则依准金刚界。[续开元释教录卷上、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卷上]
实际上作为《妙法莲华经》,除了读诵,还有一个实际的观修的仪轨。这里就把《法华经》每一品都概述出来,用偈颂的方式概摄在里面。
不空三藏法师这里是翻译,就说明在印度是有这个仪轨的。那在中国,我们天台宗智者大师作有《法华三昧忏仪》,这是我们祖师作的。
佛、祖师广说一切教法,是为了调教我们的心,净化我们的业,确定我们的知见、修行。在打基础的时候,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去学的,甚至要举一反三,那在实践的时候,就更加地简洁。
不仅《法华经》有仪轨,实际上《楞严经》也有。不空三藏法师也翻译了《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祈请法》。
所以表面上是大乘经典,实际上在真正观修的时候,这都是属于密乘的(唐密)、金刚乘的法。“瑜伽观智”,就是相应于整个“妙法莲华”的这样一种观修仪轨。
《大佛顶首楞严经》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这在敦煌写本里就可以看到。
敦煌的藏经洞是唐朝开凿的,所以就知道《楞严经》刚刚译出来的时候,在流通时还会加上这个名字——除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下面还会加上“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这个名字就非常清晰,就是从灌顶部择出的。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节选)
敦煌写经 左右滑动图片观看
左右滑动图片观看
我们每天念的《楞严咒》,实际上每一句也都是有解释的。这个密咒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就是布坛城,从法身佛的见到报身佛的、五方五部的。
就像文殊菩萨的心咒“嗡 阿惹巴匝纳 德”,“阿惹巴匝纳”也就是这个意思。
——三参法师 古文殊寺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
扫描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