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彩
回
顾
盛世·法筵
智慧引领时代
高
尚
引
领
风尚
盛世法筵,僧才璀璨;千年佛光,熠熠生辉。2020年10月10日至11日,五台县首届佛教讲经学习交流会在五台山文殊寺隆重举行。
佛门才俊说妙法,登台讲经正年华。与会讲经法师威仪具足,淡定从容,处众无畏,宣说妙法,或饱含深情、或激昂慷慨、或入理深刻、或活泼生动,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德法师的风范。
法宴已开,圆音未散,今天我们继续对三等奖获奖法师的精彩瞬间进行回顾,以飨大众。
般
若
寺
释成学
般若寺的释成学法师,1998年生,2012年出家,2017年受戒,目前担任寺院维那,法师援引经典《遗教经》中佛陀对智慧的开示,宣讲“如何依教修行”。
法师称智慧是很多人希求的,通过依教修学,一定能够获得智慧。但不是读一部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就能达到智慧的彼岸,依据教理,我们获得的只是解决烦恼、获得智慧的一个方法,不能忽略了解行并进、知行合一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在烦恼中去行持、去锤炼。
修行路上要面对非常多的挫折与烦恼,我们只有依据经典来坚守自己的内心,才能够找到未来的方向,才能如玄奘大师一样,在西天取经的途中,九死一生,失去水源的境地中,依靠诵持《心经》而超越。法师总结说,修行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困难,没有烦恼,而是我们通过对经典的学习、理解、行持去面对、解决这些烦恼。
观
音
寺
释圆通(女)
来自观音寺的释圆通法师,1959年出生,2003年出家,2014年受戒,现任寺院住持,法师宣讲的主题是“如何建立信仰”。
法师首先从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新时代信仰的重要性,法师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伴随而来,在精神领域中,人们也会更加注重寻求心灵上的依托和信仰。如何帮助大家走向解脱,让大家走进佛教、认识佛教、信仰佛教是首要要面对的。
其次,法师认为修行就要做好每一件事,修行中没有小事。有了信仰,才会树立正确人生的价值观,才会在生活中谨慎抉择因果。法师进一步解释了信是因,仰为果,在日常生活中,谁也离不开这因果的法则。让大家知道佛教不仅是信仰也是因果的教育,更是人生的哲学和培养福报的指南。
愿
成
寺
释会刚
愿成寺释会刚法师,1976年生,2006出家,2007年受戒,现任寺院后堂、监院,法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安顿身心”。
第一个是以戒摄身,法师援引经典说,佛弟子要以戒律为我们的身口意,懂得开遮持犯。“开”就是什么事情允许做,“遮”就是遮止一切恶行,不再造诸恶业。“持”,就是受持佛说的戒律,在家的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乃至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律,都要受持得清净。“犯”即是什么情况下、什么事情是犯戒的,要防非止恶,防止这一切非法,止息一切恶行,以戒调身,身得自在。
其次,以慧明心,要区分肉团心、妄想心、真如心。肉团心大家都周知,妄想心就以意根为主的分别妄想颠倒执着之心,真如心就是指我们的本具佛性、常住真心,觉悟心,凡夫众生错用妄想心,所以轮转六道、不得自在。如果我们都能认识本自的常住真心,便能得自在、证菩提。
第三就是以定摄身心。《楞严经》中说:“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佛果修习禅定,次第修学,终至菩提。水中的泥沙就像我们的烦恼、妄想、分别、颠倒、执着心,清水比如我们的清净心、真如心,要入禅定摄我们的身心,方法有很多种。
以念佛法门为例,念佛时口念耳听入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先得一心,好比静器澄入浊水,念念佛号,念念佛心好比静水不动,沙土自沉,客尘烦恼都已降服,如是深入用心念佛去泥净水,永断根本无明,如是就是以戒摄身,以慧明心,定摄身心。
圣
佛
寺
释昌峰
圣佛寺的释昌峰法师,1980年出生,2008年出家,2012年受戒,现任寺院住持,法师宣讲的主题是“如何认识因果”。
法师称慈悲是佛教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佛教本质的精神。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真正的慈悲,庄严温暖而又深厚,它来自于对生命实相的洞见与悲悯。既具备开放、接纳和包容的无尽胸怀,也充满宁静从容的力量与信心。慈悲是在善待自己的基础上去善待对方,它其实来源于最平凡、最普通的一个事实——每位众生都渴望快乐与害怕痛苦。只要经常能意识到这个事实,慈悲就可以很自然地呈现出来;我们就能在善待自己的基础上去善待对方,就能理解别人,就可以在沟通的基础上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法师认为,慈悲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心里的烦恼、欲望和想法遮盖了我们的慈悲。所以我们平时要修习慈悲心来不断强化我们的生命品质。慈悲实际上包含了四种心灵品质,也即所谓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需要深入完整系统地修习。修习每一种心灵品质,一定要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对象开始,源源不断地观想,源源不断地发送,就会源源不断地生起,然后再源源不断地散播、付出。
向
阳
寺
释真圆
向阳寺的释真圆法师,1969年生,1995年出家,2007年受戒,现任寺院住持、山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忻州市佛教协会理事,法师宣讲的主题是“如何安顿身心”。
法师称佛学本意微妙精深,只能意会不能言说,一切唯心别无他论。佛说一切法都是在说心,凡是与心无关的说教都是表象,都是虚假的妄语,都不是佛教的核心本意。
同样的内容,觉悟深刻的人可能会觉得很普通,觉悟浅薄的人可能又听不懂。正如圆满的思想是学佛人自己领悟的东西,是冷热自知的,是内心感受得到却无法用言语说清的东西。因为懂得的就是懂得了,不懂的说得天花乱坠他还是不理解。
我们只有在实际生活当中踏踏实实地做眼前该做的每一件事,内心不分别、不执着、不妄想,心中生起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思善不思恶这样的真心。而且还需要时时地观照,刻刻不离,真能如此修行的人,我想你就是在安顿身心,你就是真正的佛门中人。
愿
成
寺
释灵云
愿成寺的释灵云法师,1995年生,2012年出家,2015年受戒,曾经担任藏主、殿主、侍者、监学,现任愿成寺会计,法师援引经典从两个部分对“如何依教修学”做了阐述:
第一是学戒持戒,令无缺犯。关于戒律的重要性,法师结合自身的学修体验说,戒律最明显的作用在于明辨是非,抉择善恶。人的一生都是一堆选择题,我们念念之间都在做选择,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抉择负责,那怎么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抉择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最好的镜子就是戒律。通过戒律这一面镜子,我们就能知道自己身口意三业,身业所作的、口业所说的、意业所想的,到底是对是错。
其次,有了学戒、持戒的基础,进一步就要对治内心当中的种种烦恼。每一位都想离开痛苦,首先要了知这些痛苦的来源,痛苦从内心深处对外在境界的贪著中来。佛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佛弟子修习知足、修习少欲。对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不羡慕、不攀比、不虚荣,便是知足。做到了少欲知足,你的内心自然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少了很多虚妄的追求,然后以此为基础,你再修习种种法门,现世道业决定可成。
广
慈
庵
释本新(女)
来自广慈庵的释本新法师,1967年生,1999年出家,2005年受戒,现任广慈庵住持,法师以浓缩了智慧精华的《心经》为依据,向大众宣讲了“如何安顿身心”。
法师称所谓心安则身安,身安则道隆,因此调身之前先要调心,心若调伏,身也就跟着调伏了。
法师称“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有区别的,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指把握当下的,是初级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进入禅定状态,进入了般若三昧,一进入般若三昧就照见,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照见五蕴皆空,自然也就度尽一切苦厄了,烦恼都不存在了,心才能平静自如。
快乐来源于我们对心的认知,它是万物的主宰,涵包无量法界,心生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物只是心的影子而已。苦是我们对无明的执着,对事物的错误思想、错误见解所造的因。
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能够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能够即见真如实相,实相者即是我们个个本具的真心,迷了他便为众生,悟了他是诸佛菩萨。迷者生死无尽,悟者究竟解脱,如是我们能主宰自己的心念,我们的身心也自然得以安顿,所以调伏身心的方法就是从每一念的观照中,恶念不生,善念增上,再觉照每一念的本质都是无我无自性的,这样身心自然得以调伏,当下清净。
这是潘多拉星球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慧」看电影之《阿凡达》
绝地被困16天,13人全部奇迹生还|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强大到令世界敬畏?
【三百年难遇的殊胜日 今日日食功德九千万兆倍】《大吉祥经》合集三集全{精美版}
【超时空的殊胜加持】这张照片,你需要消化很多年(见者增福增慧,业障消除)
(福利)上传下喜法师讲经专辑震撼来袭||在云端,聆听妙法金言
我心但欲与莲并,不染尘埃自清净 ——文殊菩萨圣诞日,慧日禅寺双色莲花盛开
修行要不怕修改,三宝地里的一切都是你修改、进步、最终圆满的助缘
传喜法师《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讲记合集全11集 {精美版}
超越时间之流 创造有序生命 ——慧看电影之《宇宙的构造·时间假象》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慧日禅寺进入结夏安居
如果一千年后,我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回头看现在的自己......?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