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彩
回
顾
盛世·法筵
智慧引领时代
高
尚
引
领
风尚
盛世法筵,僧才璀璨;千年佛光,熠熠生辉。2020年10月10日至11日,五台县首届佛教讲经学习交流会在五台山文殊寺隆重举行。
佛门才俊说妙法,登台讲经正年华。与会讲经法师威仪具足,淡定从容,处众无畏,宣说妙法,或饱含深情、或激昂慷慨、或入理深刻、或活泼生动,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德法师的风范。
法宴已开,圆音未散,今天我们继续对三等奖获奖法师的精彩瞬间进行回顾,以飨大众。
般
若
寺
释成学
般若寺的释成学法师,1998年生,2012年出家,2017年受戒,目前担任寺院维那。法师援引经典《遗教经》中佛陀对智慧的开示,宣讲“如何依教修行”。
法师称智慧是很多人希求的,通过依教修学,一定能够获得智慧。但不是读一部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就能达到智慧的彼岸,依据教理,我们获得的只是解决烦恼、获得智慧的一个方法,不能忽略了解行并进、知行合一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在烦恼中去行持、去锤炼。
修行路上要面对非常多的挫折与烦恼,我们只有依据经典来坚守自己的内心,才能够找到未来的方向,才能如玄奘大师一样,在西天取经的途中,九死一生,失去水源的境地中,依靠诵持《心经》而超越。法师总结说,修行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困难,没有烦恼,而是我们通过对经典的学习、理解、行持去面对、解决这些烦恼。
观
音
寺
释圆通(女)
来自观音寺的释圆通法师,1959年出生,2003年出家,2014年受戒,现任寺院住持,法师宣讲的主题是“如何建立信仰”。
法师首先从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新时代信仰的重要性,法师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伴随而来,在精神领域中,人们也会更加注重寻求心灵上的依托和信仰。如何帮助大家走向解脱,让大家走进佛教、认识佛教、信仰佛教是首要要面对的。
其次,法师认为修行就要做好每一件事,修行中没有小事。有了信仰,才会树立正确人生的价值观,才会在生活中谨慎抉择因果。法师进一步解释了信是因,仰为果,在日常生活中,谁也离不开这因果的法则。让大家知道佛教不仅是信仰也是因果的教育,更是人生的哲学和培养福报的指南。
愿
成
寺
释会刚
愿成寺释会刚法师,1976年生,2006出家,2007年受戒,现任寺院后堂、监院,法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安顿身心”。
第一个是以戒摄身,法师援引经典说,佛弟子要以戒律为我们的身口意,懂得开遮持犯。“开”就是什么事情允许做,“遮”就是遮止一切恶行,不再造诸恶业。“持”,就是受持佛说的戒律,在家的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乃至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律,都要受持得清净。“犯”即是什么情况下、什么事情是犯戒的,要防非止恶,防止这一切非法,止息一切恶行,以戒调身,身得自在。
其次,以慧明心,要区分肉团心、妄想心、真如心。肉团心大家都周知,妄想心就以意根为主的分别妄想颠倒执着之心,真如心就是指我们的本具佛性、常住真心,觉悟心,凡夫众生错用妄想心,所以轮转六道、不得自在。如果我们都能认识本自的常住真心,便能得自在、证菩提。
第三就是以定摄身心。《楞严经》中说:“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佛果修习禅定,次第修学,终至菩提。水中的泥沙就像我们的烦恼、妄想、分别、颠倒、执着心,清水比如我们的清净心、真如心,要入禅定摄我们的身心,方法有很多种。
以念佛法门为例,念佛时口念耳听入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先得一心,好比静器澄入浊水,念念佛号,念念佛心好比静水不动,沙土自沉,客尘烦恼都已降服,如是深入用心念佛去泥净水,永断根本无明,如是就是以戒摄身,以慧明心,定摄身心。
圣
佛
寺
释昌峰
圣佛寺的释昌峰法师,1980年出生,2008年出家,2012年受戒,现任寺院住持,法师宣讲的主题是“如何认识因果”。
法师称慈悲是佛教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佛教本质的精神。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真正的慈悲,庄严温暖而又深厚,它来自于对生命实相的洞见与悲悯。既具备开放、接纳和包容的无尽胸怀,也充满宁静从容的力量与信心。慈悲是在善待自己的基础上去善待对方,它其实来源于最平凡、最普通的一个事实——每位众生都渴望快乐与害怕痛苦。只要经常能意识到这个事实,慈悲就可以很自然地呈现出来;我们就能在善待自己的基础上去善待对方,就能理解别人,就可以在沟通的基础上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法师认为,慈悲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心里的烦恼、欲望和想法遮盖了我们的慈悲。所以我们平时要修习慈悲心来不断强化我们的生命品质。慈悲实际上包含了四种心灵品质,也即所谓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需要深入完整系统地修习。修习每一种心灵品质,一定要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对象开始,源源不断地观想,源源不断地发送,就会源源不断地生起,然后再源源不断地散播、付出。
向
阳
寺
释真圆
向阳寺的释真圆法师,1969年生,1995年出家,2007年受戒,现任寺院住持、山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忻州市佛教协会理事,法师宣讲的主题是“如何安顿身心”。
法师称佛学本意微妙精深,只能意会不能言说,一切唯心别无他论。佛说一切法都是在说心,凡是与心无关的说教都是表象,都是虚假的妄语,都不是佛教的核心本意。
同样的内容,觉悟深刻的人可能会觉得很普通,觉悟浅薄的人可能又听不懂。正如圆满的思想是学佛人自己领悟的东西,是冷热自知的,是内心感受得到却无法用言语说清的东西。因为懂得的就是懂得了,不懂的说得天花乱坠他还是不理解。
我们只有在实际生活当中踏踏实实地做眼前该做的每一件事,内心不分别、不执着、不妄想,心中生起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思善不思恶这样的真心。而且还需要时时地观照,刻刻不离,真能如此修行的人,我想你就是在安顿身心,你就是真正的佛门中人。
愿
成
寺
释灵云
愿成寺的释灵云法师,1995年生,2012年出家,2015年受戒,曾经担任藏主、殿主、侍者、监学,现任愿成寺会计,法师援引经典从两个部分对“如何依教修学”做了阐述:
第一是学戒持戒,令无缺犯。关于戒律的重要性,法师结合自身的学修体验说,戒律最明显的作用在于明辨是非,抉择善恶。人的一生都是一堆选择题,我们念念之间都在做选择,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抉择负责,那怎么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抉择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最好的镜子就是戒律。通过戒律这一面镜子,我们就能知道自己身口意三业,身业所作的、口业所说的、意业所想的,到底是对是错。
其次,有了学戒、持戒的基础,进一步就要对治内心当中的种种烦恼。每一位都想离开痛苦,首先要了知这些痛苦的来源,痛苦从内心深处对外在境界的贪著中来。佛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佛弟子修习知足、修习少欲。对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不羡慕、不攀比、不虚荣,便是知足。做到了少欲知足,你的内心自然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少了很多虚妄的追求,然后以此为基础,你再修习种种法门,现世道业决定可成。
广
慈
庵
释本新(女)
来自广慈庵的释本新法师,1967年生,1999年出家,2005年受戒,现任广慈庵住持,法师以浓缩了智慧精华的《心经》为依据,向大众宣讲了“如何安顿身心”。
法师称所谓心安则身安,身安则道隆,因此调身之前先要调心,心若调伏,身也就跟着调伏了。
法师称“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有区别的,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指把握当下的,是初级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进入禅定状态,进入了般若三昧,一进入般若三昧就照见,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照见五蕴皆空,自然也就度尽一切苦厄了,烦恼都不存在了,心才能平静自如。
快乐来源于我们对心的认知,它是万物的主宰,涵包无量法界,心生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物只是心的影子而已。苦是我们对无明的执着,对事物的错误思想、错误见解所造的因。
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能够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能够即见真如实相,实相者即是我们个个本具的真心,迷了他便为众生,悟了他是诸佛菩萨。迷者生死无尽,悟者究竟解脱,如是我们能主宰自己的心念,我们的身心也自然得以安顿,所以调伏身心的方法就是从每一念的观照中,恶念不生,善念增上,再觉照每一念的本质都是无我无自性的,这样身心自然得以调伏,当下清净。
END
三光照相 万品流形 人途超急 时代虚盈
淳风久谢 浇俗濳生 爱波滔识 业雾昏情
猗欤文殊 五台腾迹 妙道乘幽 元源控寂
鹫峰遐峙 龙宫广辟 慧日舒光 慈云吐液
宝传兹日 法像斯时 瞻风侯景 梵刹开基
准绳秋子 取则迦夷 业隆千载 道盛一期
至人惠利 正觉津梁 明示衣珠 大开宝藏
伫契圆明 崇缘方广 国家隆盛 同享遐昌
关注我们 知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