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喜法师解答:儒道佛“三教”的指向各是什么?

2016-01-07 08:34:00 发布: 人气:5

—— 厦大EMBA讲座《“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听众问答之三

传喜法师解答:儒道佛“三教”的指向各是什么?


图片


听众尊敬的法师,下午听到法师智慧的演讲,很钦佩法师的博学、通达、圆融,这也让我联想起少林寺山门里的“三教合一碑”,我仿佛也看到大师在三教之间、在古今之间、在天地之间在自由地飞翔,作为一个红尘中人,总希望大德高僧能给予更多指点。

因为听大师讲“佛中有道,道中有儒,儒中有佛”,那么祂们指引的方向都是天下大同、和谐。我想问的是:儒道和佛的指向各是什么?


师父对,讲到儒释道,那“三教碑”上有简介: 儒主要讲人,怎么做好这个人;道,除了做好人外,还有成人的部分,就是追求永恒。简言之,一个是“做人”,一个是“修身”,佛教更偏重于“修心”。

记得上次我们河南的记者来问到“三教”,因为我们河南人喜欢吃面食,当时就这样作比喻: 儒家讲的“做人”就像面片一样,一捻一片; “道”,就是把这个面片拉长一点,变面条了,追求生命更健康,“长生久世,羽化成仙”,这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佛教追求的是超越三界,在佛教看来,人、天也只是“业”的结果,即便升天了也不究竟。跳出业的锁链,这是佛教所追求的,正因为佛教所追求的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所以,对于人、道德等层面涵盖得就非常巧妙。

—— 一个学佛的人,要戒恶修善,就变成一个好人,佛教里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三句是“自净其意”,就是不“着”在善的相上,又能改变恶的相,善恶两边都不落,生命凌驾于这个之上,这是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这个特色也在帮助着“道”的恢复,对儒家也大有裨益,弥补其对因果认识之不足。


图片

像前面所讲的王重阳,就是在佛教禅宗里开悟后,又强调心性之学才创立了全真教及北七真;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阳明,都是在佛教里领悟了“道”,尔后依儒家的方法致用。所以,佛教保持着我们中华的文脉,这是一大贡献。

正如余秋雨所说,我的故乡余姚,出过黄宗羲、王阳明这样的“大儒”,但到我出生时,方圆几十里的土地上,几乎没人知道那些大儒的名字,甚至连识字的都没几个。在一片兵荒马乱、盗匪横行的世道中,唯一与文明有关的痕迹,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吃素念佛的女家长。成年后每每念及于此,我就不得不感谢佛教,感谢佛教在普通民众心间建立起来的精神秩序。他说,可见一句“阿弥陀佛”承载了我们的中华文明!

而当今时代,作为佛教专职的出家人,剔除须发,穿着道袍,扛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游走在雾霾之中……

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佛教慧日编辑室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图片


相关文章
· 猎豹杀死一只母猴后发现一只初生小猴的惊人反应
· 传喜法师:“线上+线下”相互庄严
· 中央教育电视台CETV4《点燃希望》专题节目——励学教行 气有浩然
· 传喜法师:“道”就是我们人性的回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传喜法师:半部《论语》治天下
· 寻找孔子的灵魂与终极意义——评纪录片《孔子》
· 世纪末警钟
· 2015,传喜法师在路上“偈语”集萃
· 《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集 一时佛在入圣境
· 傅国涌:一个人的生命能否展开,起点在基础教育
· 传喜法师:觉悟比方法重要!复兴传统文化,就要从根上去恢复
· 《佛说阿弥陀经》第二集 如来金口宣顿法
· 前世今生:玛丽莲·梦露投胎转世为加拿大女歌手
·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
· 传喜法师:每个人都有佛性! 若说“那个”就是你的佛性,你敢相信吗?
· 传喜法师:“法”为诸佛之母!善知识是我们“破迷开悟”的重要“因缘”
· 图说2015 寄语2016
· 六祖大师的禅法窥见
· 传喜法师: 当你“安住”于般若本性中,就超越了生死!
· 传喜法师:聚沙成塔!无著菩萨苦修12年,依大慈心才看到一条癞皮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