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大EMBA讲座《“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听众问答之三
传喜法师解答:儒道佛“三教”的指向各是什么?
听众:尊敬的法师,下午听到法师智慧的演讲,很钦佩法师的博学、通达、圆融,这也让我联想起少林寺山门里的“三教合一碑”,我仿佛也看到大师在三教之间、在古今之间、在天地之间在自由地飞翔,作为一个红尘中人,总希望大德高僧能给予更多指点。
因为听大师讲“佛中有道,道中有儒,儒中有佛”,那么祂们指引的方向都是天下大同、和谐。我想问的是:儒道和佛的指向各是什么?
师父:对,讲到儒释道,那“三教碑”上有简介: 儒主要讲人,怎么做好这个人;道,除了做好人外,还有成人的部分,就是追求永恒。简言之,一个是“做人”,一个是“修身”,佛教更偏重于“修心”。
记得上次我们河南的记者来问到“三教”,因为我们河南人喜欢吃面食,当时就这样作比喻: 儒家讲的“做人”就像面片一样,一捻一片; “道”,就是把这个面片拉长一点,变面条了,追求生命更健康,“长生久世,羽化成仙”,这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佛教追求的是超越三界,在佛教看来,人、天也只是“业”的结果,即便升天了也不究竟。跳出业的锁链,这是佛教所追求的,正因为佛教所追求的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所以,对于人、道德等层面涵盖得就非常巧妙。
—— 一个学佛的人,要戒恶修善,就变成一个好人,佛教里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三句是“自净其意”,就是不“着”在善的相上,又能改变恶的相,善恶两边都不落,生命凌驾于这个之上,这是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这个特色也在帮助着“道”的恢复,对儒家也大有裨益,弥补其对因果认识之不足。
像前面所讲的王重阳,就是在佛教禅宗里开悟后,又强调心性之学才创立了全真教及北七真;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阳明,都是在佛教里领悟了“道”,尔后依儒家的方法致用。所以,佛教保持着我们中华的文脉,这是一大贡献。
正如余秋雨所说,我的故乡余姚,出过黄宗羲、王阳明这样的“大儒”,但到我出生时,方圆几十里的土地上,几乎没人知道那些大儒的名字,甚至连识字的都没几个。在一片兵荒马乱、盗匪横行的世道中,唯一与文明有关的痕迹,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吃素念佛的女家长。成年后每每念及于此,我就不得不感谢佛教,感谢佛教在普通民众心间建立起来的精神秩序。他说,可见一句“阿弥陀佛”承载了我们的中华文明!
而当今时代,作为佛教专职的出家人,剔除须发,穿着道袍,扛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游走在雾霾之中……
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佛教慧日编辑室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