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调和第四
1.调和饮食
2.调和睡眠
3.调和身体
4.调和气息
5.调和心念
6.小 结
白话文:
第五、在刚修禅时调心的方法,有三个步骤:一、入禅时调心;二、住禅时调心;三、出禅时调心。
白话文:
入禅时调心,有两个方面:第一、调伏乱想杂念,让心念不要乱跑;第二、让心不要落入到沉浮宽急的状态中。
什么是沉的状态?如果在坐禅时心中昏暗,不能明白地觉察和记忆心的状态,头颈不知不觉就低垂下来,这就是心昏沉了。这时候就应当将心念专注在鼻尖,安住在正念,不要分散意念,就可以对治昏沉的状态。
什么是浮的状态?就是在坐禅时心识爱飘动,甚至身体也不安定,总是想着其他的事情,这就是心在浮动。这时就要将心念安放在下方,注意力放在肚脐处,来对治乱想,这样心就能安定静默。
调和心念要点就是:心念既不昏沉,也不浮动。
而在修禅定时,心还会出现宽和急的禅病之相。什么是心急的病相呢?就是在坐禅时,收摄身心,用功失度,所以气息上涌,胸臆急痛。这时,要宽放心态,观想气息都向下方流,这样急痛之病就能痊愈。
心宽的病相是怎样的呢?就是心志散漫,身体萎靡不振;或者口中液涎外流;或者心情晦暗。这时候应该收摄身心,端正身体,抖擞精神,让心安住在正念中,来对治宽放的禅病。
心还有粗涩和滑溜的状态,结合前文便能知道如何来对治了。
这就是入禅时调心的方法。
白话文:
修禅定,遵循着从粗犷逐渐进入细密的次序,在这三事中,身的体相较粗大,其次就是气息,而心念最为细静。所以说调粗就细,来逐渐让心安静,是初入禅的方法。以上就是初入禅的调和之法。
白话文:
在禅坐之中,如何调身、调息、调心呢?行者在一次禅坐中,时间有的长,比如十二时;有的短,比如一时;或者坐到二时、三时之久。
在禅坐中摄念用心,就应该明白地知道身体、气息、心念的调和之相与不调和之相。尽管在禅坐之初就已经调节了身体的姿势,但是如果在禅坐中发觉自己的身体或宽放、或急促、或偏斜、或弯曲、或低垂、或昂头,只要身体不端直,就随时将它调整到平直的状态并正念保持。
白话文:
再者,在禅坐之中,身体虽然调和,但是气息可能不调和。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或风、或喘、或气急,身中胀满,就要用前面所说的方法随时来调整,让气息绵绵密密,若有若无。
白话文:
而在禅坐中,身体和气息虽然调和了,但是心念可能浮沉宽急不定,如果觉察到心念的不调状态,也用前面的方法来调节,使得心念中正平和。
白话文:
在禅坐中调身调息调心并没有固定的前后次序,只要觉察到有不安稳的状态,就随时纠正调适,在禅坐中身体、气息、心念都不相错乱,和融不二。这样即可以蠲除宿病,消灭障碍,一定有机会证得圣道。
白话文:
在出禅时怎样调身调息调心呢?如果一个人坐禅以后,准备出定下座。
首先,将心念从禅修的境界中放开,并微微张开口齿呼气,观想气息从身体的经脉中随意流通,然后微微运动自己的上身。
第二步,轻轻地放开双脚,柔软地放好双脚。
第三步,用手按摩身上的毛孔。
第四步,搓摩双手的手掌,然后掩住双眼,缓缓揉动后,慢慢地睁开眼睛。
等到身体稍微暖和一些以后,才可以随意地运动。不然的话,禅坐中心念安住,会因为细微的法还没有散开,留在身体里(身体毛孔大张),在出定时猝暴急促的话,(风寒趁虚而入)会让自己头痛,关节僵硬,好像患上了风劳病。以后再坐禅的话,就会烦躁不安。所以每次将要出定下座的时候,要留心在意。
这便是出定下座时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也就是细法中慢慢走出到粗法。果然能够如此,便可在入禅、住禅、出禅中善加用心,便如偈中所说:修禅者在进修与休止都按照规则有次第地进行,做到粗法与细法之间不相紊乱;也好像善于驯马的马夫,想要前进还是休息,都随自己的心意而去。
白话文:
《法华经》中说:“这些不可计数的大众诸菩萨,已经在无量千万亿劫,为了求佛道的缘故,勤奋精进地修行,善于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长期以来修梵行,善能依照次第修习各种善法。”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