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修行就是修福修慧,福慧双修。福慧圆满了,就是佛。佛的十大名号之一“两足尊”。两足是什么?一个足代表福报,一个足代表智慧。
这几年,我们这里在修建寺院,春、夏、秋三季,大家都在工地上干活修福报;现在冬季进入修学100天,诵经、闻法、坐禅,这都属于修智慧。
一个人修行是很难的,好比我们最近在诵《大般涅槃经》,按时来法堂跟着大众一起诵,就不会掉队。如果你一个人在房间,就不一定会去诵。修行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懈怠,烦恼占了上风,戒定慧的正能量就弱了;大众在一起,正能量就强了,负能量的烦恼就会减弱。
其实,修行就是正能量和负能量不断博弈的过程。“心王”和“心所”的关系有一个比喻:“心王”就是国王,“心所”是大臣。大臣有忠臣和奸臣,如果国王很聪慧,他就能驾驭这些大臣;如果国王没有什么智慧,大臣很狡猾,最后这个大臣就可能篡国王的位,或者做些对老百姓不利的事情。
修行这件事,就是我们的“心王”和“心所”的关系。
修行最大的问题就是谁当家做主。是戒定慧当家呢?还是贪嗔痴当家?就要靠大众的力量,提升我们的戒定慧。
依众靠众,随众这个法门是很妙的。大众的力量强,我们的烦恼就会收敛一点,就会有惭愧心,有自尊心,就知道什么事合适,什么事不合适,因为大家都监督着我们。如果是一个人,就很容易懈怠放逸了。
我们的冬季修学功课是很科学的,如果你能从早到晚都跟着大众走的话,你就会感觉非常充实,时间也过得快。
不管是初学还是老参,随众这个法门是很妙的。我们应当克服一切困难去随众,不要给自己找理由。如果真的有病,有三宝事、父母事可以请假,假期是有限的,病好了,事忙好了,就要继续随众。
随众修学,表面看平平淡淡,出家三个月、三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你都还能做到随众,这个人就了不得。往往刚出家的时候,随众的心还比较切,因为功课不会,法器不会,规矩不会,又有纠察师监督着,只好随顺大众。当我们出家时间久了,认识的人也多,知道的地方也多,这个时候,心中的妄想就容易起来,傲慢心等各种烦恼一起来,就不想随众了。
短时间不随众,负面效应是看不出来的,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一个人脱离了大众之后,跟大众就有距离了,然后别人看他、他看别人都有点怪怪的。这时候,他在这个僧团中就容易被孤立,自己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时间久了之后,他就感受不到僧团的温暖,甚至想离开僧团。离开僧团是最危险的,除非他能找到一个更好的道场和善知识做依止。
随众法门,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也是最深的。特别是你有了一定的资历,出家到了一定的时间段,甚至当了执事之后,没有人管你的时候,自己管自己是难的。我们在得圣道之前,凡夫的贪嗔痴随时都是在活动的,就要靠大众的力量,就像我们每天早课都要唱的“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
修行的窍门就是不轻慢常住,随众修学,放下身心、放下自我、放下傲慢才能随众。你出家不问多少年,都要随众修学。只要你记住这个方向,此生大的方向就偏不了。
随众的前提是将“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交给龙天”,放下我执,一切听招呼,不急不躁。比如诵经,别嫌人多诵经速度太慢,我一个人可以诵得很快,这个时候你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一个人走路走不远的,人多虽然走得慢,但是能走得更远。
万里长征一个人是走不下去的,就是要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慢慢走,才能走到终点。我们修行这条路比万里长征还要难,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我们这里人很多,有的人可能觉得别人会影响到自己,那怎么克服这个问题?平时自己要多下功夫,哪个烦恼重就在哪个烦恼上下功夫:贪心重,就在不净观上下功夫;嗔恨心重,就在慈悲心上下功夫;愚痴心重,就在缘起观上下功夫;傲慢心重,就在界分别观上下功夫;散乱心重,就在数息观上下功夫。这可不是一个小功课,这是一个大功课,终身修学的课题。
我们怎么样调伏自己的心,我们在禅堂,修智慧也修福报。因为禅堂里面戒定慧三学都是具备的,所以,大家在这里常住,在这里共修,唯有改变自己适应常住。
我们坐禅的方法也好,坐禅的功夫也好,现在大家还是处在初步阶段。禅凳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坐的时候尽量不要动,你一动别人就不舒服,这个我们自己主观上要去克服,不能影响别人。
如果觉得对方的动作影响到你,你这个时候要生惭愧心,为什么?我功夫不够啊!别人稍微动一下,我们的心就跑掉了呢?我们在大殿里诵经也好,听课也好,声音那么大,我们打自己的妄想为什么不受影响?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这个妄想很有力量,我们在禅堂里面修止观的力量非常弱,别人稍微一点动作我们就生烦恼,就是我们没有功夫。大家在一起修行,尽量不要去触恼别人。
——贤空法师1月11日于禅堂开示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