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后经达摩祖师传入中土,到六祖惠能大师,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
禅宗丛林,每逢冬日无其它杂务,便举行“克期取证”的修行,以每七日为一期,叫做打禅七。“禅七”就是通过坐禅、参话头等修行方法,以七日为限期,克期取证,明心见性。此七日内,修行者必须遵守禅堂规矩,配合禅堂作息,严格坐禅修行。
“禅七”起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当时佛陀在菩提树下发誓:“我若不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碎此身,终不起座!”之后,佛陀于七日后证悟成佛。
打禅七就是为效法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的精神。后学者不大可能用七天时间就开悟,所以有时候用更充裕的时间来调整和觉察自己的身心,所以打禅七有三个七、五个七、七个七,也有十个七。
对于一定要以七天为一个期限,不悟再来、逐期累加的原因,云居山晦堂禅师在《禅门锻炼说•入宣搜括》一书的第三说:
“欲假克日成功,则非立限打七不可。立限起七,不独健武英灵奋迅百倍,即懦夫弱人,一心入宝社而心必死,岂止捐身而舍命矣!故七不可不限也。”由此,六祖以下南禅顿悟的宗门,七日取证便成为规范,所谓“南禅七日”,即明言此事。
简而言之,禅七是一场与自己的烦恼、身心习气的战斗,以七天的密集训练直接获取最佳的修行成果的特殊方式。
世间万法,唯心所生。
一念觉,众生是佛,
一念迷,佛是众生,
一边是菩提涅槃,
一边是轮回流转,
禅七就是为了这见性成佛的一念。
为便于了解更多的禅七知识,我们向您推荐以往关于禅修的精彩内容,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所谓的“话头”,就是念没起时的状态,“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未起念之前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念一起即是有量光、有量寿了,所以叫“心行处灭”。所以“南无阿弥陀佛”,既然“南无”,那你就要护念住,不起念,起念不随念。
大道本来如此,不需头上安头,所以是没有开口处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心行的分别识起的时候,大道本然的状态在我们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大道是没有下口处的,“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所以如果你真识得道,是没有下口处的,如果不识道,那又何来下口处?所以文殊菩萨问维摩大士什么是不二法门?维摩大士就直接靠倒了,他不说的,文殊菩萨才下评论语,说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
天下寺院通常都叫禅寺,因为这代表着佛教的高水准……
禅堂里大家不忘话头,都处在正觉当中,观照中。既保持着正觉,又能自我驾驭,这就是一种和合,整个僧团和合的力量,每个个体都被笼罩在这种共善业里、这种传承的场中。
作为禅门的规矩,考功课的时候是不能出声音的,方丈和尚虽然问,但是你不能回答,你一回答就起心动念了,一起心动念,这一场禅七对你来说就没用了……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