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悟公上人百年诞辰纪念特辑之《上人与蛇》
我师父看到蛇、看到老鼠都会给它们授三皈依、起法名,给它们念“阿弥陀佛”。师父念的不仅仅是一句佛号,而是带着他修行的功德,带着无怖畏、大慈大悲的光明照着这些众生的。这就是佛教有修有证、实修实证的一种功德力。
修行分好几个层次,一般性能修到自己有定力,能克服自己的恐惧,能让自己处在平静、无怖畏的境界中,就已经不错了。佛法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一定要去实修。
我们想要克服内心的恐怖,是有很多种方法的。其中一个就是不断地反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害怕?害怕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最普通的修行,就是这种硬碰硬地降伏。当自己恐惧时,就把自己置身于这个恐惧的境界当中去寻找恐惧,然后看着它、瓦解它,在恐惧当中训练自己的定力。
这也是佛弟子修行的一个基本功。在上座部佛国,修行人通常会到尸陀林里打坐,修无常观,克服对欲界的贪着。在金刚乘里,修到最高境界也是这个。当你有了唯识、中观各种各样的见地之后,你要带着这个见地去最恐怖的地方修。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修行经验。因为讲到底了,佛教三乘教法不离开真修实证的,这是三乘教法的精髓。我们为什么学佛?就是为了了生脱死。佛法不是给你的小资生活添彩的,也不是给你的生死轮回做花环的,祂是轮回苦海的舟航,是可以真实地自利利他的。
如果说克服自己的恐惧是声闻缘觉的修法,那给予众生慈心加被,就是大乘菩萨的特殊功德,是一种更高的菩萨的境界。
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都有记载,他们幼年时就对众生充满了悲悯。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就是大乘根性的一个特质。
具有这种菩萨根性的人,无论年纪再小,看到生命都是欢喜的、热爱的,不忍心看到一个众生受苦受难。他本身就带着悲悯苍生的功德,带着救度众生的誓愿力来到世间的,这不是后天熏习的结果。如果加上后天的闻思和修证,又恢复了前世的功德,那他一定就是“人天福田”。
像虚云老和尚,文字记载他五十七岁大彻大悟之后,又修行了二十多年才开始度众,一直到一百二十岁圆寂,终其一生都在建设寺院、度化弟子、住持三宝。这样的大修行人,我们听到他的名字,心灵都会沐浴到佛法的加持,他的功德力就会彰显在我们的身心世界。
就像当初我见静慧法师也是一样,一见到他老人家,就莫名地流泪,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慢慢地,师父又跟我介绍,自己通过修行再去思考,才越来越知道他老人家的不可思议。像这些高僧,他们只要一开腔就可以直摄内心,众生听到是会流泪的。
我们佛教有一个特定的词语,叫“摄心”,他们的声音已经不仅仅只是声音了,因为他们的生命已经跟天地同体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游离于本心之外的漂泊者,而这些修证了的人,他们的心早已经和物、和众生、和诸佛融为一体了。所以众生听到他们的声音,会直摄内心,就像一个流浪的人回到家一样,心灵会为之一震,不禁潸然泪下。
生命是很复杂的,除了我们自己,我们还有身心内外无量的众生。心肝脾胃肾每一个器官里都有众生,生物学称为微生物。每一个众生都是有佛性的,它们的生命也是历经了百千万亿次地轮转,生生世世以来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迷失的时候,它以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得到佛光加持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原来不是这样,这只是业报身。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一个人修行的时候,就等于带领着身心内外所有的众生在修行。天台宗讲的“我国安宁”也有这个含义,一个生命就代表着无量众生,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就是一方国土。
同时,天台宗里也讲到“一念三千”,我们的一念心当中就具足了三千界。如果用现在流行的“量子叠加态”来解释,一念当中的三千境界都是叠加在一起同时具足的。当你这一念确定的时候,叠加态就会坍缩,确定性就会显现,就落于一法界。我们的一念必落一法界,所以控制念头就是修行。果是从因里来的,因落于什么法界,未来的果就成熟于什么法界。
我跟着师父那么多年,师父不轻易讲的,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说师父没说法,他老人家语默动静都是佛法,这是更甚深的一种表法。有心修行的,在长长的时空中慢慢地领悟,终有一天会悟到;对于不定根器的人,可能就比较难;对世间只是好奇心的人,就更难了。所以,为什么要修苦行?就是为了求法、为了听法,然后善知识给我们讲一点点,我们珍惜着就能得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