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9
农历十月初五
恭迎禅宗初祖达摩祖师诞辰
达摩祖师(?~536),即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古印度南天竺人,刹帝利种姓,婆罗门族,香至王第三子,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的大弟子,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中国禅宗初祖。
蒙师授记 西来震旦
达摩祖师自幼聪慧过人,曾深入经藏,励勤精修,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颖悟发端,见地独到。祖师曾向他的师父求教: “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师父般若多罗回答道:“当往震旦(中国)设大法药,直接上根”。祖师遂遵师之嘱,飘洋过海,历尽艰难,历时三载,终至中国。
达摩祖师于广州登陆,崇尚佛法的梁武帝得知天竺高僧达摩到来,便遣使持诏迎奉祖师至于当时的国都建康(今南京)。
于是有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达摩祖师与梁武帝论功德的对话。
梁武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
祖师答言:“并无功德。”
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祖师云:“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
梁武帝便问:“如何是真功德?”
祖师回答:“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师道:“廓然无圣。”梁武帝反问:“对朕者谁?”祖师道:“不识。”
一苇渡江 九年面壁
梁武帝不能领悟,达摩祖师自知与梁武帝机缘不契,于是默然离去。后梁武帝经人点拨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祖师离去的消息之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祖师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几经周转,抵达嵩山。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
史载,达摩祖师自公元527年到公元536年,在嵩山五乳峰的山洞面壁苦修九年。经年日久,达摩大师所面之壁,竟留下一个莫测神奇的影像,宛如天然拓雕的一幅水墨画像,后人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这个天然石洞,也被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犹存,寺僧们将影石拓印成像,瞻礼供养。
立雪断臂 传法“安心”
当时的高僧神光得知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遂去参拜。然而祖师端坐,面壁不语。神光思忖:“古人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布施,古人尚须如是,何况我辈!”是年十二月九号晚,天降大雪,神光立于雪中,坚持不动。
翌晨,雪埋过膝,祖师悯问道:“汝久立雪中,有何所求?”神光垂泪:“唯愿和尚慈悲,为我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师回言:“诸佛无上之妙道,于长劫中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可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而希求无上乘?此唯徒劳而已。”神光闻此教诲,遂取利刀,斩断左臂,置于师前。祖师知是法器,遂言:“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躯,汝今断臂与我求法亦可。”如是为其取名“慧可”。
慧可问师:“诸佛之法印可闻否?”祖师言:“诸佛法印,非从人得。”慧可说:“吾心不安,请师安之。”祖师言:“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良久方言:“觅心了不可得。”祖师言:“与汝安心竟。”慧可闻言当下即悟。菩提达摩大师遂留下传法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只履西去 中土花开
达摩祖师传法慧可大师之后,便离开少林寺去到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公元536年)端坐圆寂,葬于熊耳山,即今河南省陕县的定林寺。达摩祖师圆寂的三年后,魏使重臣宋云奉旨出使西域在返回洛京途经葱岭时,看见祖师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
宋云回到东魏的都城洛京,便将在葱岭遇见达摩祖师的经过禀告东魏孝静帝。难以置信的孝静帝遂把达摩祖师的墓穴挖开,果见棺椁内尸体无存,唯存一只鞋子。现在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图碑》,上边刻有四句话:
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
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遂此,安葬达摩大师的定林寺即改名为“空相寺”。
后世佛教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代代衣钵传承,得遇六祖惠能现世后,禅宗一脉高僧辈出。最终,一花开五叶,形成了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这五大宗派。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后来经由数代大德的不懈努力,直至达摩祖师之后六百多年的南宋,禅宗终成主流。
值此达摩祖师诞辰殊胜纪念日,愿我等仰闻祖师圣行,策励身心,精勤持戒,放生吃素、广作功德,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平安吉祥!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