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空间,是一定的吗?

2022-10-28 00:0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图片



佛经中说,佛陀涅槃后,迦叶尊者将法藏转付阿难尊者,即持金缕袈裟赴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菩萨下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云南大理宾川县有一个鸡足山,我们通常认为迦叶尊者是在这里入定,佛弟子们一直都很虔诚地去朝拜。实际上,印度也有一个鸡足山,位于比哈尔邦,离菩提伽耶东北边大约三十二公里处。那么,迦叶尊者入定的,到底是哪个鸡足山?


作为佛教来说,不能认为鸡足山一定在印度,就一定不在云南,圣者的行径,是不能这么简单地去判断的。圣者的境界也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想象,如果众生把云南的鸡足山当作迦叶尊者入定的地方,那祂就在这里。


这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吗?实际上如果通达佛法,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因为一真法界是圆融的,天台宗说“一心具十法界”,我们这个心王具足了十法界,分别心的每一念都必落于一法界。同时,每一法界里又具十法界,每一界里有十如是,所以天台宗说“百界千如”。


现代量子物理学讲到了“叠加态”,当量子处于叠加态的时候,所有的可能都同时存在。如果借助量子理论来理解,也就是说,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法界都是叠加在一起同时具足的。当我们的意识去分别的时候,叠加态就会坍缩为确定状态,跟你相对应的这个状态就呈现出来了,同时其他的可能性瞬时消失,变成隐的状态,我们不知不见。


我们人也一样,死了之后,神识漂移出去了,人间的业力就开始隐掉,与业力对应的那一个法界就显现了。实际上,我们当下也同时有天堂的法界,只不过我们不是天人,所以天堂的法界对于我们是不显现的,它处于隐的状态。十法界都处在叠加状态,乃至极乐世界,当我们净业成熟的时候,“生则必定生,往则不必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唯识宗里面说“万法唯心,一切唯识”。一切都是唯识所变的吗?实际上,“一切”与“识”之间,是一种对应的因缘。


了解了这些之后,至少会让我们变得谦卑一点,因为我们对自己所观察的、用逻辑总结的世界是非常坚定的,有时候会忘掉这所有的一切,包括时间的坐标、空间的坐标,最初都是人设定的。


时间和空间的坐标,是为了工作生活的方便而设定的一个参照系。古代的人结绳为记,我们现在有手表,可以精确到时、分、秒。但是我们慢慢忘掉了这只是一种方便假设,我们把自己的认识论当成了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我们以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有时间、有空间,本来就是一维、二维、三维的。


就像“进化论”说久了,就认为进化论就是真理了;“地球漂移说”说久了,就认为“地球板块漂移说”是真理了。实际上这都不是真理,我们对宇宙的所有认知,只不过是为了认识宇宙而设定的。


但无论怎么设定,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只有百分之几,百分之九十多的真相我们并不知道。而且宇宙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设定而凑和于我们的认知。现在随着科学家们对量子研究得越来越透彻,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宇宙不是以人类所认知的方式显现的。


而且量子的形态会随观测者的意识而发生改变,我们佛教里也有个概念叫“依他起”。所以,同样一个庐山,“横看成侧成,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同样的洞庭湖,同样一个人,不同的心情看都不一样。不同的心情,不一样的身体体力,所呈现的精气神状态是不同的。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靠近真理的过程,证伪本身就是在探索真理,所以科学是有它的严谨性的。但为什么只能证伪?因为科学本身是没有终极答案的,它就是在不停地证伪中去探索终极答案,所以它不能称为“经典”,科学精神是好的,但是唯科学主义就行不通了。


佛教为什么要证真呢?因为佛教给的是真理,是终极答案,佛经叫经典,所以先要信,然后去实践,最后我们可以证明这个答案是真实不虚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当你与三宝量子纠缠,命运就此逆转

跨越时空的纠缠

道宣律师问天人,人间做何功德为最大?

蓬莱拾遗 | 要改造自己,必须时刻警觉

乘愿再来的人有什么特质?

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大悲心而成道

这个见是成佛的因

请地藏菩萨改变噩梦

真正的“加持”从哪里来?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慈力王布施血肉
· 做心的主人
· 去世的妈妈、婆婆轮番附体,一个劝我离婚,一个劝我生娃,怎么办?
· 绍云老和尚:修任何法门难得成就的原因
· 他戒行高洁,屡感天人现身卫护〡律宗初祖道宣律师纪念日
· 法无高下,但是这个法更圆妙
· 道宣律师圆寂纪念日 | 开宗南山 戒德流芳
· 取宝利众(下)
· 打开信心的“口袋”,畅享一路涅槃门
· 【茶香慧日寺】为什么说“因缘”重要
· 觉照、清明最重要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28)
· 不要轻慢别人,也不要轻慢自己
· 尊重己灵,发菩提心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圆瑛法师)
· 珍贵的传承
· 取宝利众(上)
· 善心和善行,是佛法的根本
· 【虚云老和尚】只贪清净境界是禅病
· 如何对待身边的关系?
· 仁孝于心,修身齐家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