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问道|茶道

2022-10-09 00:44: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观看视频

清凉问道之茶道


图片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陆羽在《茶经》中有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关于茶最早的记载是《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后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俗语说“八分茶,十分水”,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云:“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之于茶的重要性。



佐一老师:


其实我们讲到茶,或是我们想泡好一款茶,一定离不开水,离不开器。所以,我们会经常讲到“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古人对泡茶饮用水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对水的水质、水味有一个非常讲究的标准。


水质,就是“清、轻”。“清”讲的是清澈的“清”,这个水是无杂质的、清澈明亮的、无混浊的;“轻”指水的一个体量,因为水里面有很多很丰富的矿物质,如果矿物质不等,重量也会发生变化。还有一个就是“活”,就是活性的“活”,指流动的水、活性的水。


图片


水的味道,是指“甘”和“冽”。“甘”就是属于甘、甜的意思;“冽”就是气温特别低,被冻过的水,喝到嘴里好像还有一点扎。


这是古人用水的一个标准,我们现代人泡茶饮水可能就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


其次,就是茶器。就是泡茶的工具,如果你想泡好一款茶,想把茶汤表现得更好,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我们对茶汤表现力没有那么追求的话,平常的杯子也是可以喝茶的;如果你想把每一款茶的茶性表现得很好,就要针对性地去选择合适的茶器。所以,并不是说必须要重器,这是不一定的。





邵天泽老师


我觉得茶最重要的是净化的功能。比如说,今天身上浊气比较重,会喝茶清理;另外,可以清神。作为茶器,会有一种器韵的呈现,可以增加你的能量。





小岗老师


喝不同的茶会感受到来自各个地方的气息,最后都会滋养到我们所做的事情上,对我来说,可能会呈现在我的箫声里面。





道然老师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到它有一种推动力,可以还原一些更质朴、更纯真的、更清澈的一些东西,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更亲一些,更近一些。而且可以增进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很多茶以外的东西。尤其是在跟师父在一起喝茶的时候,包括我们的信仰、人文文化和个人的情怀,全部都放在这一杯茶里面。



图片



贤空法师


茶,草木之中有一人。茶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吸收万物之精华。我们通过喝茶把万物之精华传输到身体里面来,能够供养我们的精气神更健康、更喜悦,也能更好地修道。


在茶道上,水也好、器也好、环境也好,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是这个茶的源头,茶叶生长的环境的地理位置,对茶的质量是有影响的。所以更重要是茶的本质,来源于什么地方,什么人种植。首先是种植茶叶的人,必须是一个热爱茶的、想给人类奉献一杯健康茶的人,必须要有这种德行、有道德底线的人;其次才谈到我们的水、器、包装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



图片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 。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唐代的茶学家陆羽所著的《茶经》三卷,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被后人誉为“茶叶的百科全书”,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道”也在这一时期诞生。



三参法师:


礼乐是人类文明非常显著的标志。在天地人和的礼乐中,茶礼始于远古的伏羲大帝,兴盛于大唐,精细于宋明。同时,茶礼是佛教参修的一个法门,也是中国文化向四方传播的一个温馨的载体。


上到江山社稷、皇亲国戚,下到贫民百姓、贩夫走卒,无不吃饭饮汤。茶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学习的一部分、修养的一部分、社交的一部分。


图片





罗子杰老师


站在国与国之间的角度来看,对外文明互鉴的时候,它是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文明互鉴的工具。


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丝绸、茶叶、瓷器,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了我们用它去告知世界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智慧是如何存在的,它就在一杯茶汤里。


其次,站在我们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茶是一个载体。它是传统工艺,也是一种传统的技艺。我们今天需要文化自信,需要重新去建立起中华民族的世界身份,需要这样的不同的载体去承载。茶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高于生活。我们生活当中可以泡茶,可以喝茶,大碗冲、小碗泡都可以,煎茶、点茶、冲茶都行,它只是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承载了我们对中华民族文明的一种理解。


图片


我记得很清楚,G20峰会在杭州举办的时候,全世界各国的元首到达中国的时候,中国用了一个海报来迎接大家,这个海报就是一个茶碗。这个茶碗是什么意思?当中是水,水又是什么?我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可以处低处,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变化的形态 ,这就是中国古人洞悉天地宇宙万物的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种好的特质。我们要像它一样,而它可以置在一杯茶汤当中,这又是中华民族这片土地上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和农业相关的一个事情。 


所以,当我们再去喝茶的时候,它就不一样了。它需要天时,需要地利,需要人和,需要不同的节气、时间、水的温度,茶器的大小、空间,方寸之间,可见大的天地。



图片





三参法师:


在款款的茶香中,中国的礼仪大化于人间,中国的道充满在天地。所以小小一杯茶,此中别有乾坤,我们轻轻品茗的时候,唇齿间自有一番天地。



图片
图片





罗子杰老师


把茶置于天地宇宙之间的时候,它是天地之灵气。所以几千年前神农氏发现了它,用来解百毒,其实发现了另外一个道理,就是世间万物是一种深刻关系,一生一克,一阴一阳,一大一小,一前一后。


当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它。用茶的人只是取它而用它,通过它去体悟这个道理。



图片


黄帅老师


茶有四气“正、清、和、雅”,这不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一个目标吗?对我来讲,是从茶的这方面去向它学习,从中体悟,希望自己跟茶有一个深度的链接,希望自己也能够慢慢地拥有这四气,或者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喝茶的时候,要么就是纯然放松自己,要么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喝茶不仅仅滋养我们的身体和声音,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过程,我想对于人的这样一个“正、清、和、雅”的渗透,也是一个很慢的过程,也希望能够沾染一些。就像师父昨天讲到,我们来一次寺院,听闻一次佛法,就像熏香一样,我们要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熏染自己,茶也是其中的一个方式,让我们越来越和雅,越来越正直。


图片





罗子杰老师


大家会提到茶的时候,经常都会想到禅茶,当然除了宗教体系里面有茶,在生活体系里面也依然有茶。所以,茶是让我们去感知天地、宇宙万物、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载体,而总结到一个字上,它就叫“和”,和谐的“和”,它是天地之气的“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气,是国与国之间文明互鉴的和谐之气。我想大道都是相同的,所以,茶放在道的语境下,它可以承载思想。



图片

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据《封氏闻见记》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禅门有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中华茶史第一人陆羽,亦是在智积禅师的引导下,苦心研习茶道,终成就茶圣之名。佛门事茶,便是修行。所以在佛教文化里,喝茶更是具有深刻的内涵。


图片
图片




三参法师:


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茶汤的温香之中代代传递。甚至在盛唐时代,茶、禅已经相融合,茶的境界升华成为参禅悟道的一种助缘。“巧把尘劳为佛事”,茶汤在唇齿之间会唤醒我们的正觉,上供诸佛也能表达我们的恭敬,把神圣的佛法融于平凡的生活、化在举止之间。这也是佛教度生的一种方便。



图片


图片



三强老师


茶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山里头每天都有禅茶。为什么非要加个“禅”字呢?因为我们都会以茶作为聊天的一个工具,大家都知道,茶以载道。对于茶的选择,因为喜欢禅文化,比较喜欢白茶。可能白茶更接近于禅,因为白茶的工艺几乎很少,是最天然最自然的,所以它的茶气既平淡,不烈,又不是无味,它不触发你的情绪,让你不会那么地动心,所以它很中道,禅性心性,很平和的这样一个状态。





三参法师:


吃茶的正觉老幼不欺、妇孺平等,此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老者相。吃茶的正觉是远离是非人我的,是灵明不昧的,亦是如如不动的。所以近代这一脉传延不绝,佛门禅堂每天下午都要喝茶,每一位禅子喝茶的同时都不忘提起正念——喝茶是谁?


这一句“喝茶是谁”的回光返照,既打破了假我的情境,也扫去了心灵的雾霾,佛性朗现,心光无碍;这一句“喝茶是谁”,降伏了我慢,摧伏了贡高。这世间最大的烦恼,贪、嗔、痴、慢、疑,在茶汤中得以消融,世界也在此而变得清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清凉问道|香道

这是非常殊胜的修法

以菩萨精神庄严自己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积累资粮?

这个护身符,你戴上吗?

甘露醍醐 | 智慧的眼才能见到文殊菩萨

林中寂静的快乐

利他原来更是利自己!

见地的提升,必然引发五蕴的革新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念众生恩 ,发菩提心的第五因缘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圆瑛法师)
· 恭敬僧宝的意义
· 辐轮王与诸人发愿并得授记(上)
· 心灵的进步,是最好的礼物
· 今日寒露 || 层林尽染,风露浸秋色(赠您寒露养生方)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25-2)
· 一个具有出离智慧的人,世间的事也会做的很好
· 布施 | 竹窗随笔(莲池大师)
· 六尘境的牢狱,如何超越?
· 揭开虚伪,看见真相
· 百年传奇人生谢幕之际,他说:我去去就来 | 虚云长老纪念日
· 微信公众平台
· 诗尘有金身,不染诗偈尘|青山不动水长流,为谁流下潇湘去
· 人生路上,由祂们为你保驾护航
· 四个永远不坏的宝,就在你那里
· 这是非常殊胜的修法
· 海尘劝请众生各发无上菩提心
· 这种特殊的修行,得益是不可思议的
· 【茶香慧日寺】:传承的过程是拯救的过程
· 地藏住持九华山化城寺 ||《地藏菩萨传》(第39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