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summer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师父就回普陀山了,
开始在荒草、
瓦砾中重新建设道场。
那十年间,
政府想邀请我师父担任普陀山的方丈,
但是师父推荐了妙善长老,
那时候妙善长老还没有回到普陀山。
上图:悟公上人法相
后来我问过师父,为什么会推荐妙善长老?师父说了第一个原因,他自己以前发过这样的愿:只做法师,不做方丈。因为这样的缘故,他连法卷也没接。佛教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接了法卷,就要传法。不当方丈怎么传法呢?所以,他为了表不当方丈的决心,法卷也不愿意接。
他老人家跟静慧老法师两个人当时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愿。静慧长老也是天台宗正宗的老牌法师,佛教界的老修行们都是人人尊重的。过去当法师是有一个流程的,听法、修行得比较优秀的,老法师会选他做辅讲,辅讲得再杰出,多少年以后才能升为真正的法师,可以开始讲大座了。所以天台宗出一个法师是非常不容易的,像静慧法师也好,我师父也好,最后都是主讲法师了,但他们也是只做法师,不当方丈。
还有一个原因,他说妙善长老是来果老和尚的法子,是来果老和尚给他印证的,甚至给他升座方丈,妙善长老曾经在高旻寺升过座,做过方丈。后来到普陀山住茅蓬闭关,好多年没有人认出他来,后来有人认出来了,普陀山又请他在法雨寺当方丈。
所以,我从这个话语里就听出佛教界这些前辈对法的尊重、对开悟法师的尊重、对佛法传承的尊重。过去我们佛教的传统就是,当过方丈的和尚,被高僧大德印证开悟的,是非常高贵的,所有人都尊敬他。在师父的心中,之前在普陀山做过方丈的就是法雨寺的妙善长老,所以师父他老人家就向政府推荐他,说应该他来做普陀山的方丈。
在那个年代,师父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恢复道场,普陀山是从空无一物开始恢复的。当时全国各地的道场都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出家人殚精竭虑,一分一毛地节省,有很多老和尚连几毛钱的公交车钱都舍不得出。我遇到一个老和尚,他甚至连鞋都舍不得穿,光脚走,节约出来一点点钱,也是用在建设寺院上。有些老和尚说,开始建寺院的时候,口袋里只有几毛钱。老一辈的祖师们建寺院的这种艰辛,我们现在难以想象。
即便这样,我师父也是处处帮助别人。曾经有一次,那个地方还什么都没有,一片荒莽之地,就请师父去洒净、加持了。师父都那么大年龄了,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上面,还要洒甘露水、做仪轨。后来我跟师父说:“师父,他们什么都没准备好,就请您来了。”师父还是平静地、自信地跟我说:“我到过的地方会兴旺的。”这就是一个大乘菩萨的文化自信。
这不是师父傲慢,师父是为了鼓励我、安慰我。我们读过《法华经》就会知道,佛陀讲过,一个大乘法师所履之处皆应起塔,一切众生看到这个塔就会想到这个大乘法师,就得解脱。师父就是这样为国、为法、为人民忘躯,为了佛法能在世间延续。佛法的兴盛就是国家的福祉、众生之所幸。
常常这样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地方,我给师父做侍者的时候才二十几岁,我都觉得累。那时候陪着师父出去,我自己背着包裹,再扶师父上车、下车、挤位置。偶尔也有请法的人会派车来接,开着小巴,或者小汽车,也是位置小小的,抽烟、喝酒、吃肉的味道闷在车里。
为了佛法,他老人家不顾年纪,尽心尽力的。师父还非常风趣地说:古时候有“马上王”,我这个和尚是“车上王”,天天在车上,在旅途中。我心里就很惭愧,师父说“车上王”,实际自己连个车也没有,要么坐摆渡轮,要么坐船,要么坐火车,要么坐公交,要么就是来接的车也不好。天天就这样颠来颠去的,到处奔波。
现在国家都在提倡节俭,确实,老一辈的这种风格值得我们去怀念、学习。惜福就是早日成佛的资粮,一个人懂得惜福,珍惜的不仅是福报,而且提升了成佛的速度。
不要以为惜福只是福,
惜福是珍惜了菩提的资粮,
从而能达到早日成佛的结果。
老一辈修行人惜福如命,他们知道惜福的含义。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愿意惜福?因为没有想到惜的福跟自己成佛有什么关系,跟自己的智慧有什么关系,跟自己利益众生的力量有什么关系。
我们能利益众生的力量就是从福报里来的,如果我们损耗福报,就会削弱利益众生的力量,就会放慢成佛的速度。福慧圆满了才会成佛,如果总是漏福,就圆满不了,就成不了佛,也不能利益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看师父他们老一辈人那么饱满的功德力,就是因为他们修福,也惜福。
EN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