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精彩视频:《甘露法语·八》
珍惜心灵的绿洲 融入佛光
五台山是我们心中的圣地,如果在古代,连高速公路、飞机这些交通设施都没有,从前的祖师大德们去朝圣,都需要花很久的时间;像丰干禅师从天台国清寺去五台山一路上就很艰苦,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三年后才到达那里。
所以虽然以前闭关时,我常常神游去朝拜,但也只敢在心里暗自希望,等死了以后神识去朝拜一次,然后从那里去极乐世界,这就觉得已经很奢侈了。
因此我们能值遇三宝、能到三宝圣地,一定要很珍惜!这就仿佛在沙漠中忽然看到了绿洲,所以要以尊重、恳切、感恩的心来皈依三宝,融入到佛的光明中。
而且三皈依就是跟三宝接轨,如此殊胜智慧的文明就能传承到我们的生命里。
一心依止善知识
用时间积淀道业
想获得佛教中最高的成就,要靠师徒之间的心心相印,这是成佛所需的一切福慧资粮最究竟的源泉。所以即使师父已圆寂,我依然会学习、思考他老人家的巍巍功德,继续完成他交代的事情,观想着替师父去领众、授皈依、剃度等等,来延续佛法。这样做,我就等同于仍旧依偎在师父的膝下,与他从未分离。
古人修行亦如此,即使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开悟,但只要碰到善知识,还是会发心追随,有时候多达二三十年;甚至像六祖大师如此大的根器,在接过五祖衣钵后,还要隐在猎人堆里共住十五年,以逆境炼自己的心。那么,我们的根器又是如何?
所以对修行来说,时间的积累也很重要。如能练就长远的功夫,必然会十分牢固。
反省麻木的内心
翻阅大乘经典时我们会发现,佛菩萨们所发下的大愿竟多如恒河沙数,而且这所有的愿景都聚焦在如何让我们解脱。甚至在发愿时常常天降花雨、大地震动,能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境界,源于佛菩萨们累劫以来早已发愿并不断实践,我们根本无法估量他们已默默行持积累了多久。
也就只有当佛陀亲自祈请,为了帮助我们修行、生信心,菩萨们才会将自己的愿力说出来;就像阿弥陀佛修行了百千万劫,遇到大因缘才道出四十八大愿。
释迦牟尼佛也曾发下五百大愿,《法华经》里说,所有的大地之土,皆是佛陀为我们舍身命布施所积累的。当我看到这部分经文时,内心非常触动,在吃饭菜时就想到了佛陀,便自问:没有土壤哪来这些植被?其实这些都是从佛慈悲化现的土壤长出来的啊!
对于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释迦佛陀的愿力超胜其他任何一尊佛,甚至发愿只要听闻到他的名号,众生就可以解脱。
反过来说,我们需要扪心自问:为什么我听了念了、也听经闻法了,还是解脱不了呢?
说到底,这些所有的大愿都是为了我们而发,但我们的内心有时比较麻木,知道之后也不太上心。所以在这方面,需要反省自己。
具大刚骨 降伏我见烦恼
又比如,文殊菩萨的愿力是,你给我或者我给你、你做我老师或者我做你老师,都能成为我们众生的解脱之因。那现在已经结到三宝的因缘了,我们还想轮回吗?
广大的佛子们,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想清楚,为了走解脱的路,我们有没有准备好?并且百折不挠、一往直前?
一旦想修行,各种违缘障碍都会出来干扰,我们必须要作好思想上的准备,不能动摇自己的道心。要决定修道了,就什么都不能把自己拉回去。
我们出家人也要为这些深思熟虑,发下刻骨铭心的誓愿,否则如何具大刚骨?越往后业力越重啊。
但有时大家对这些道理还不能理解,在生活中遇到不同意见就会马上反击,把自己的观念放在第一位,这其实是凡夫很明显的一个“特色”,这也是与佛法背道而驰的。而如果遇事先安忍住、不辩驳抱怨,继续安住修行,以后慢慢有因缘自然就能明白。
克服自私小我 天地大不相同
佛教是真正在传承着的,修行生活化,生活修行化,它既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生活,既是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人生价值观。这里面有彼岸,形成了世界观,我们要将这个小我的生命,通过佛菩萨的教导、自己的行持,置换成一个广大的宇宙观,来克服这个自私的小我。修行就是净除自己的业障,三宝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证悟。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省:我真是个好人吗?我真的不会造那些恶业吗?
如果离开了佛法的引领,我们将很难克服这个小我,因为自私自利是凡夫一贯所谓“合理”的价值观,非常狭隘,然后这个境界又会制约这个自私的“我”,衍伸出自私小我的障碍和苦恼,于是想要从凡夫的胎里撕裂出来,超越这个自私的小我,就会很痛苦;
就像蛇蜕皮时会带着血渍把死皮撕得“呲呲”作响,甚至每脱一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
我们也要把自私的壳子脱掉,但如果没有佛法这个大平台来承接、鼓励我们,就完成不了脱掉自私之壳的伟大的升华。
所以文殊菩萨太慈悲、太伟大了!他老人家能把我们的小我慢慢地,从生死轮回的苦海往岸上拖,就像井底之蛙被拉上来一样,天空就开始越来越广阔。然后,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绽放、心打开了,彼此互帮互助,就会发现宇宙里高级的境界、心灵的力量。
当一个人真正完全不为自利地去舍,就能越来越超越恐惧,突破自我的同时也会发现,宇宙就在那里,十方诸佛就在那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在那里。
—— 传喜法师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