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佳节
。
这种特色只有在中国才有
连节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击观看视频
小时候我都有亲自去摘过这个叫芦苇的叶子,现在很难想象了,现在这个芦苇去找还不好找。过去我们小时候都有,村村有祠堂,祠堂都有种的芦苇。到了包粽子的时候,我拎个大大的篮子去找。干干净净的,找的也干干净净,又宽又大的这芦苇摘下来,一片一片一片摘下来。
回来之后交给妈妈,妈妈把这个芦苇放到锅里煮一下,煮一下才会发出那个香味。煮了之后它就变得软了,不会轻易地裂开,然后再包粽子。我们小时候包的主要就是用糯米,糯米拿水一发了之后是白白的。
在小时候,吃糯米是很宝贵的。你像我们那个时候在农村,我家里也不管产量多少了,还是种了比较多的大米,还有另一种米名字叫粳米,还有一种叫籼米,籼稻,那就不是叫大米。籼米产量比较高,大米产量少,糯米产量更少。所以基本上就像我们家好了,都也只种大米,一般糯米很少种的,因为它实在产量太低。所以说我们小时候吃到糯米真是属于很奢侈的。现在这个工商社会,好像有钱都有一切,我小时候还不是,就自己家种什么就吃什么,像糯米也会种一点。
我刚才看到粽子叶包起来的这个动作就在想,一百年之后还有人会包粽子吗?我常会想这个问题,想这个问题就会珍惜我们当下,你不要觉得有这种氛围好像不觉得什么。我们在农村的时候,那个时候农村还是聚落式的,还掩映在树荫丛中啊,还有池塘啊,有沟啊,有水库啊,围绕着。
前几年我回到那个农村一看啥都没了,小时候我们前后左右的池塘一个都没了,都是平地了。芦苇早就没了,村落都没了。才短短二十多年,过去一排一排、一排一排的村落,小时候我们一家一家去玩,现在都没了。自然村落已经开始消失,那这种文化也开始没了。
所以我看到这个我就想,一百年之后还有吗?我们那个时候还算是不错的,虽然在农村,但是我们把上海的很多习惯还是保持在那里,上海的习惯也只是家族式的保存。我爷爷生在一八八几年的人,他们还保持着清朝的中国那个更古朴的生活方式,还有这些家族的文化。我现在想想,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每一个人都能受到的吗?还真不一定。
我以前以为就是那样,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一看吃饭,你看都是中国人,桌子上吃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人筷子都不会拿的。从小没有人教过你,你怎么会啊,你以为筷子人人会拿吗?我以前以为大家都会拿吧,那我就想起来我小时候是看着的,监督着的,有人教的,从小就有人教的,筷子怎么拿,那我才会拿。中国的文化再细小的都需要人去传播,需要一个家族的文化的呵护。
所以,像包粽子,我看着刚才这个镜头,我又历历在目。小时候我亲自去采粽叶,然后交给妈妈烧,烧好了之后才冒出香味。刚一开始采的时候它没有什么香味的,这个芦苇的叶子,烧了之后才会有香味。然后加上这个糯米再去煮,煮出来之后才会有那个糯米的香,糯香,这个沾着白砂糖吃。然后呢有各种各样,有甜的粽子,有淡水粽,有咸粽,有各种各样,都完全自己家里做。
我也跟着后面做,我赶热闹好玩嘛,自己不会包,包出来都松松的。那个扎的线是用什么呢?就那个白纱手套,就把那个找一个头拆下来,白纱线,放在水里跟着粽叶一起煮,煮好之后也变得有一些浅绿色,就拿那个扎的,一扎一个,一扎一个。粽子有各种形状的,我只会扎小脚粽,那种最好扎。实际上很多个造型,各种各样子的形状。
我跟大家聊这个,就是希望大家要珍惜,这个只有中国人才有。我现在讲,也不是在座的每一个人你都能想得起来有这个文化的。这种特色只有在中国才有,所以现在我们国家也重视了中国的传统佳节,发现连节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老祖宗很有意思的,小孩子为什么喜欢过节,因为每一个节都是跟食品,跟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回想起来,这就变成了我们享受到的一种教育,温馨的教育。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