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德
。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九一年底、九二年初,新昌大佛寺,通向大殿的阶梯上,师父悟公上人从下往上回他的方丈殿,我一个小年轻从上而下,与他擦面而过。
那个时候,师父七十岁,当时他戴着一个观音斗,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这样打扮的人。师父两眼炯炯有神,与师父四目相对的瞬间,我就强烈地感觉到,这位修行人非常了不起。
我那个时候初学佛,往往这是一生中非常宝贵的状态,叫“赤子之心”。一个初发心的人,是非常干净、非常清净的,所以也有一句话叫“初心不改,成佛有余”。
而且我们那个时代,没有太多信息占据大脑,还比较容易去自我拷问、思考,说放下就可以放下。所以我一学佛,就啥也不干了,反正有口吃的就行了,就像闭关一样的,白天晚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着。就是这样万缘放下,心无旁骛地修行,所以还是得一点益的。
当时看禅宗的《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些经典,解决了很多人生的疑惑,对佛法产生了坚定的信仰。继而通过持名念佛也可以自受用,可以安住。后来由禅入净,是以《金刚经》的标准来净的,那真是净,干干净净。
这个“净”本身,还是有不同的:师父的净,属于天台宗的净;虚云老和尚的净,是禅的净;圆瑛老和尚的净,属于楞严的净……
每个修行人,他净的特色不一样。而且净自身也不一样,它有持名念佛,观想念佛,乃至实相念佛。
所以那个时候还是得一点益的,心无旁骛,这个功德、福德积累得比较快,所以修行境界我自己认为是一日千里。
修行是有境界的,生命是有境界的,因为有了这个好的开端,跟师父见面时,哪怕就是擦肩而过,都能强烈感受到这老和尚修得很好。现在想来,假如没有这些基础,可能连参学的资格都没有,哪里会知道谁修行得好。
师父也特别慈悲,第二天早上做早课,他走之前特意过来问我:
“你要去哪里啊?”
“我下一步想去天台。”
“你走的时候到我方丈室来一下。”
就是师父这一句话,从此把我们师徒之间联系到了一起。
本来我到一个寺院,不可能说去叨扰方丈的,挂一个单就特别不好意思了。那个时候,到寺院实际上是为了省钱,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背个包出去找山洞修行的,哪里会有多少钱,所以尽量节约花,一天越少花越好。
所以这就造成了我们的道场,任何时候都免费给大家吃住。一个穷过的人,一个饥饿过的人,他会带着这个同理心来看世界,去善待有缘人。一个人自己没有经历过苦的人,他很难对这世界有悲悯的情怀的。
后来我再到雪山那些更艰苦的地方,那个时候才发现,我们佛教的祖师这么慈悲啊,“马祖开丛林,百丈立清规”,为了大家能有修道的环境,早在大唐盛世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共产主义制度。
我们现在一进入寺院就享受着大唐盛世的文化,出了寺院是没有的。出去就是面对着大自然,一个人坐在山洞里,或者一个所谓的禅披披在头上,坐在露天里,大雪任它下。这时候你才发现,人是那么那么渺小。
人从肉体上是很渺小的,但是如果你有法,你安住在法里,法又是很大方广的。太阳地球、天地宇宙都在这个心当中。宇宙万物是依虚空而生的、依虚空而住的,空依什么住?
《楞严经》里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虚空就像大海里泛起一个水泡一样——这是佛陀的智慧,佛陀回归到心灵的本体之后发现到的。
所以一个人怎么转凡成圣?实际上就是转这个分别心。我们动物属性的心,这个业报身的分别意识,这个工具你得升级。
在低级工具里就是低级的价值观,就是凡夫;升级到高级的真如本性的时候,就是大方广,你会发现,我的身心里面是有佛性的,这个佛性跟诸佛菩萨是同体的。
所以这个时候,你是不会自甘堕落的,一定是佛陀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菩萨发什么愿你发什么愿,因为只有这个才跟你的真如体性匹配。
这个时候去参学,你才知道谁是善知识,不在这套模式里是不知道善知识善在什么地方的。你讨论佛、菩萨多伟大的时候,总会有人质疑的,他以他的心去测度。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见地,就没有办法参学善知识,因为你看不到善知识的功德。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