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
逢
。
今天农历二月二十一
恭逢大行普贤菩萨圣诞日
普贤菩萨,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世称十大愿王,具足无量大行、弘深誓愿,是大乘菩萨行大愿的代表,被誉为“大行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象征理德、行德,与象征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二胁士,被称为“华严三圣。”
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峨眉山又叫“大光明山”,这是代表诸佛的大光明藏,大光明宝藏并非轻易可见,需要积累广大资粮,用智慧眼才可以看到。
《法华经》指出:只要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于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是它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至侵。
《普贤延命经记》指出:普贤菩萨有延命益寿的不可思议力量。
大行菩萨称普贤 重重愿海浩无边
端严示坐六牙象 智慧化生七宝莲
一切三昧皆自在 本来妙德尽周圆
宝威来赞娑婆化 灵感神通震大千
普贤菩萨心咒:唵 梭嘎呀 梭哈
01
菩萨因何名为普贤?
《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在久远的过去,有个叫删提岚的世界,佛号宝藏如来。有一转轮圣王叫无诤念,他的第八个儿子叫泯图。
泯图在宝藏如来面前,发下“世尊,愿我修行菩萨道时,要当胜于余诸菩萨”如此菩提大愿后,宝藏如来大加赞叹:“善男子,汝今世界周匝四面一万佛土清净庄严,于未来世复当教化无量众生令心清净,复当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世尊。”
凭借这个因缘,为他改名为普贤,并授记他在未来北方的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佛,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唐奎峰宗密大师对普贤菩萨的释义:
从体性上:“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从圣贤位上:“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从自身德上:“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02
佛陀授记菩萨与中国的甚深缘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里,文殊菩萨教化善财童子开了根本智,并让他去参学善知识,直到第五十三位菩萨才遇到普贤菩萨。请求为他解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普贤菩萨便为其说,若想成就如来的功德门,则应修习十种广大行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四句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场成道时21天所宣讲的,是对整个法界无边无际的诸佛法界大菩萨所讲,是如来的自证境界,这是最殊胜的。可以说佛经的三藏十二部,世尊49年说法300余会都是对 “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七个字的阐释。
《普贤行愿品》就是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华严经》的核心内容,而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又是《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在。
这个地球上加持力最大的就是汉文的《普贤行愿品》,佛陀亲口授记这部殊胜的经典将由东震旦土人(中国人)来保存、继承和弘扬,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也是中国对整个人类历史未来的必然担当!
03
如何入普贤行门?
在《楞严经》里,普贤菩萨自述,已曾与恒河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诸佛都以普贤菩萨为榜样,教菩萨众修普贤行。修普贤行必须先悟毗卢性海,然后才能入普贤行门。
佛问圆通,普贤菩萨答说:最初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得大自在。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普贤即时乘六牙白象,分身千百,至其发心者面前,与之相见,纵然彼因障深,看不见我,我也会暗中为他摩顶,护持安慰,使他所愿成就。
04
拾得大士的故事
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次外出带回一个迷路的幼童,因孩童是拾来的,故名之拾得。拾得渐渐长大了,典座师就让他管理斋堂和香灯。
有一天,看见他登上大座,与佛像对盘而食;又冲着憍陈如尊者的塑像,大言不惭地讥笑他是“小果声闻”,还举着筷子开怀大笑,旁若无人。
上座师于是罢去了他佛堂上的职务,让他到厨房内担任洗碗盘等的杂务事。他每次都把堂上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等寒山来,就让他背了去。
他有时也自言自语:“我有一颗明珠,埋在暗中,可惜没有人能识别!”
拾得有时也在寺庄上放牛,吟啸歌咏,悠游自得。一天,正是寺里“布萨”(在六斋日持诵戒律而增长善法谓之布萨)之日,众僧正在说戒时,拾得赶牛到堂前,拍手大笑说:“那轮回生死前程悠悠的众生,正在这里聚头呢!”
主持戒律的首座和尚听后,怒斥他说:“你怎么这样疯狂,竟敢在这里喧哗破坏说戒!”
拾得笑着说:“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首座和尚出门要打发拾得赶牛出去。拾得回答:“我并不放牛啊!这群牛前生都是本寺知僧大德,都有法号,不信你叫唤他们,他们都会应声的。”
于是拾得一一叫唤那些牛。
先叫:“前生律师弘靖站出来吧!”一头白牛应了一声出来了。
又叫:“前生典座光超站出来吧!”一头黑牛应声出来了。
又叫:“百岁靖本站出来吧!”一头牯牛应声出来了。
又叫:“前生知事法忠出来吧!”又是一头牯牛应声出来。
这时候拾得牵了这头牛对它告戒说:“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生,你今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然大,你却辜佛恩!”
全寺僧众这时无不惊讶错愕,寺众都称叹菩萨来到了人间,咸自反省,改往修来,并编了实录写在佛堂墙壁上供一般善信看,以兹惕励。
拾得自从閭丘太守来参拜以后,就同寒山手携着手走出寺里隐迹不见了。
后来国清寺僧登南峰采薪柴,无意中遇到另一位异僧,仗着锡进入了岩洞,然后挑着销子骨出来对他说:“你可知道,我取得了拾得的舍利呢!”
国清僧就返寺告诉大众,大众才晓得拾得在这个岩洞里示寂,就将之号为“拾得岩”。这个岩在国清寺东南方,约距离二里左右的一片山上。
这便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普贤菩萨应化事迹中最为出名的“拾得大士”的故事。
诸佛菩萨怜悯娑婆世界有情众生,常以善巧方便,分身千万亿化现人间,度苦救难。
吉日殊胜
圆满无上菩提
自利利他
普贤菩萨十大弘愿
愿我们修学践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