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天台宗纲要》第27集
时长 42:14
六道里无论哪一道的众生,沉沦生死,而但中佛性未曾有减;一切圣人证入涅槃,而但中佛性未曾有增。这就是《心经》里的“不增不减”。
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弥勒菩萨成道后也说,久劫勤苦为度众生,原来没有众生可度。
为什么没有众生可度?因为从圆满的佛的角度看,众生个个都和佛一模一样。这就叫一圆一切圆,一究竟一切究竟。佛看一切众生都是圆满的,一切正报、依报都是圆满的。
但在别教菩萨眼里,众生可以度,还是要度,还是有方便。所以佛说法是从因缘生,不说而说。也因为这样,佛说,即使增一劫减一劫也讲不完,但佛没有说过一个字,“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以智慧心住真谛理
十住位,真谛是所住的理,智慧是能住的心。我们要研究真谛是什么,明白了真谛的理后,这种智慧就是能住的心,我们的心就入于真谛的这种状态。以智慧心住真谛理,这就叫住。
从第一发心住循序增长,一直到第十灌顶住,“如转轮圣王太子,当绍王位,用宝瓶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这四大海水就比喻菩萨广大的功德资粮。
菩萨十住位,实际上是跟我们所发的四弘誓愿相应的。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发了利益众生的心,但如果对众生的根器还不能了知、对众生的病不能了知、对治众生病的方法不能了知,这是不是就变成菩萨的惑业了?这就成为尘沙惑。为了能够伏这个尘沙惑,菩萨要观一切众生病、学一切法门药,这跟四弘誓愿是一致的。
所以四弘誓愿是菩萨要发起的,“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是要成一切智。
第三章、别教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4、相似即
(1)十住位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