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贪睡比丘只剩七天寿命,被佛陀呵斥证果

2021-10-13 00:02: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佛陀度化贪睡比丘


若人喜昏睡,其慧必日灭。

精神亦损减,胜智常败坏。


古人曰:修行有三不足,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睡。食取止饥,不宜过饱,更不能求美味;衣取御寒,宜服粪扫衣,更不能贪求美备;睡取调倦,不宜久睡。盖久眠长愚痴,多衣增挂虑,过饱不便用功。


《法句譬喻经·教学品第二》中,讲了这样一则佛陀慈悲度化贪睡比丘的故事:


图片
图片


佛陀在舍卫国传法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心智昏钝不明,完全不能体会佛陀苦心的教导。他贪爱色身的快意舒适,每日饱食后即关起房门恣意睡眠,从不修行。


 这一天,智慧深广的佛陀忽然发现,这位懈怠懒惰的比丘的生命实际上只剩下七天的时间了!佛陀担心他死去堕落三涂,于是前往度化。在房内的这个比丘浑然不知道佛陀的到来而依旧在酣睡。


佛陀把他唤醒,呵斥道:“快起来!怎么还在睡觉呢?你这样的行为就好像是牛、马身上的一只寄生虫,又像是螺、蚌、蠹虫一样,全然不知这个肉身是众苦的根源,只知道贪图身体的舒适而懈怠堕落。这就如同有人身受重伤而遭遇危难,他却依旧安逸睡眠而不寻求解脱之道。


修行的人不能懒惰好眠,应当常常自警,时时刻刻念佛念法念僧,学习诸佛菩萨的行迹,努力精进修行。此外,还要常观无常苦空,破除邪见、秉持正见。若能如此,千倍福报功德由此而生,永远不会堕入三涂恶道!”


贪睡的比丘听到佛陀的话语,如雷贯耳,惊坐而起,起身向佛陀顶礼膜拜。


佛陀接着问他:“你能回忆起你过去生的因缘吗?”这个比丘惶恐地说:“弟子心智为五蕴烦恼所覆盖,不能明了多生累劫宿命之事。”


佛陀悲悯地说:“你在过去维卫佛(维卫佛是过去七佛的第一佛)时曾出家修行,不仅不诵经持戒,更贪求名闻利养,饱食终日懒散不勤,从不修行,所以命终之后便堕落为寄生虫。


图片
图片


五万年后果报受尽,又投生为螺、蚌之类和树中蠹虫各五万年,这四种虫心智昏暗,长生暗冥无有智慧,贪身爱命喜好隐蔽之处,以冥为家不乐光明;若待其一觉醒来,已过了很长的时间!如此久远缠绕在罪业之网,不求出离。今生你终于罪毕福生,生而为人,更得以出家修行,为何还要重蹈覆辙,贪执睡眠以待来日堕落呢?”


贪睡的比丘听了自己过去生懈怠受苦的因缘,不禁毛骨悚然,立刻心生忏悔。从此他一心念道,在数天之内就以精进勇猛之力除尽烦恼,证得了罗汉果位,免除了生死轮回之苦。


努力勤修,莫空过日
 图片


虚云老和尚开示,真修行人爱惜光阴,《佛遗教经》说:“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故有睡用圆枕及不倒单等法克服睡魔的。


不发道心,不知惭愧,好吃懒做的人特别贪睡。左边睡醒了又右边睡,而且夜以继日地睡,看经听法,坐香念佛都睡,把大好光阴全都浪费了。究竟出家所为何事呢?古德云:“闻钟卧不起,护法善神嗔,现世减福慧,死后堕蛇身。”


沩山老人云:“如斯之见,盖谓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间,遂成疏野!”又说:“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希望有心求道、愿出生死的人,切勿再被五欲七情所转,努力勤修,莫空过日!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修行,有很多“坎”要过,你在哪一关?

为什么一听法就睡觉?

蓬莱拾遗 | 为什么过多睡觉要不得?

修行人别让大好光阴在睡梦中虚度(十种离睡之法)

【清凉福城】拥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欢喜

【清凉福城】在五台山,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来这里?

甘露醍醐 | 怎样才能增加福禄寿?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如何辨识食生色聚
· 听法前该有的状态
· 珍惜修行的好时光
· 【茶香慧日寺】:佛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 虚云老和尚:哪两种人会无限期的生死轮转
· 【意大利语英语双语视频】众生度尽,方成菩提
· 三心不住,你点哪颗心?| 一个被老婆婆难倒的禅师
· 【画话】喂!阿弥陀佛的电话怎么才能打通?
· 如何辨别业生色聚
· 悟公上人 | 修净土法门要修福修慧
· 小公案,大道理
· 【谈谈闻思修】如何修学佛法——什么是闻思修三慧
· 【悟道法师净土精要】怎样才能把念佛的功夫练好
· 【德语视频】这就是佛的慈悲
· 这些颜色的光,是可以修出来的
· 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
· 这个护身符,你戴上吗?
· 探究生命最本源的东西 【色法和名法】
· 悟公上人 |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 生命的存在只是这个身体吗?显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