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宣鉴禅师
点
哪
颗
心
德山宣鉴禅师,唐代高僧。为六祖弟子青原行思一脉,嗣澧州龙潭崇信禅师。其门下弟子开出了云门和法眼二宗。自古以来素有“德山棒临济喝”的美称。其法嗣有:云门文偃(云门宗)、清凉文益(法眼宗)、玄沙师备、雪窦重显、永明延寿等高僧。
德山宣鉴,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一带)人氏。他从小出家,长期精研经律。在四川,他年岁很小,名气不小;学问很大、脾气更大——才高八斗,少年成名,养成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他每每对自己的学生说:“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不学,惟我知焉。”他尤其精通《金刚经》,曾经笔耕注疏,时常为人讲解,人称“周金刚”。
听说“下江”(川人对三峡以下长江下游一带的统称)盛行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与他奉行的传统经教佛法格格不入,大相径庭。他不禁愤然作声:“出家人长期学习佛的礼仪,严守佛的戒律,历经千百万劫不能成佛,南方的和尚竟敢说即心即佛!”于是,“周金刚”肩挑自己注解的《青龙疏钞》,沿着“难于上青天”的崎岖蜀道,一路东行出川,要去纠正那一方人的迷误。他能如愿吗?
这天走到湖南澧阳地面,他感到饥饿难忍,发现前面路口有一个卖点心的摊子,急忙走了过去,放下担子,对守摊的老婆婆说:“请卖给我几个点心。”
老婆婆看他一眼,指着他的书箱说:“你挑的是什么书?”“《青龙疏钞》,就是我注解的《金刚经》。”
“喔,《金刚经》?”老婆婆一双本来浑浊暗淡的眼睛,忽然变得炯炯有神,整个人也兴奋起来。她说:“原来是一位大法师!真巧,老太婆我正好有个问题要向您请教。”
“那就快问吧。我还等着你卖给我点心好赶路呢。”
“我的问题你能回答上来,我便将点心供养给你。若是答不出来,那就对不起,我的点心不卖,请你到别处去。”一个看来不识字的老太婆,能提出什么深奥难答的问题?周金刚强忍烦躁,不在意地说:“尽管问好了。”
“《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刚才说要点心,那么,请问法师,你要点的是哪个心?”
点哪个心都不对啊。面对一个貌似平凡的老太婆,他竟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真不知平时讲述《金刚经》时的滔滔不绝哪里去了,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于是,他只好挑起担子,落荒而逃。老婆婆对着他的背影说:“法师慢行,我不懂佛法,更不知道禅机,只是在闲暇之时到龙潭寺向崇信禅师讨教几次,让法师见笑了。”此时的德山在卖饼的老婆子这里,发了大疑情,于是决定南方不去了,直奔附近龙潭。
一个庄户婆子,仅仅偶尔接触了一些禅的皮毛,机锋便如此凛冽。那教导他的崇信禅师,将是怎样的不同凡响?周金刚被这个无形的大手拽上了弯弯的山路。他慕名来到了毫不起眼的龙潭寺,他看到这里没有高大的殿宇,更无雕梁画栋,高傲自负的习性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
他走进法堂,大声说道:“很久就向往龙潭,等到来了,潭也不见,龙也不见。”这时,龙潭崇信禅师从屏风后面探出半截身子说:“你已经亲自到龙潭了。”宣鉴再次有口无言,只好乖乖走上前去,给崇信禅师磕头顶礼。
想当初,心高气傲的他出川入湘,肩挑《金刚经》,胸藏百万兵,那神情,那气概,大有雷霆万钧,横扫禅宗如卷席之势。哪成想,尚未走上战场,就先被一个乡下老太婆灌了一肚子水,着实羞辱了一番。而今,又被龙潭崇信的当头闷棍,打得他天昏地暗,晕头转向。
他本以为自己机锋峻朗,没想碰到个真悟道的,一棒给打懵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此时,龙潭崇信禅师已经勘验明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下龙潭,怎成蛟龙?德山服了,发誓决定留下,一窥神龙的真面目。
一天晚上,崇信禅师寂然静坐。宣鉴法师默默侍立一侧,不知不觉已到夜半时分。崇信禅师眼未睁,幽幽地说:“夜已深,何不归去?回到寂静、平和、自在的地方去!”
听着师父关切爱怜的声音,宣鉴法师心里一阵异样的温暖。他道过晚安,拉开门,但他没有向外走,反而退了回来,说:“外面真黑。”
月黑风高,星光隐去,举足不见影,伸手不见指,整个大地好像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大馅饼!这时,他需要一盏灯,一把火,一缕能撕裂黑暗的光明。
突然,就有了一缕光明!师父未卜先知,早已点燃了一支蜡烛。他微微笑着,将那能推开夜幕、照亮回归道路的光明递向宣鉴。
宣鉴刚伸手来接,师父突然将蜡烛吹灭了!刹那间,周围又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那条回归之路不见了!宣鉴全身忽然像是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全身毛孔在那一瞬间唰地张开了,大颗大颗的冷汗,淋漓如雨,从每个毛孔里冒出来,一种他从未感受过的大光明,从心中迸发出来——他彻悟了!
宣鉴跪倒在地,嘴里呢呢喃喃,语无伦次地向师父表示着感激之情。崇信禅师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宣鉴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怀疑天下禅师们的话了。”
第二天,崇信禅师鸣鼓集众,上堂升座,对众僧宣布:“这里有一个和尚,牙齿锋利得像剑,棒打不回头,天下人莫与争锋。以后,他将在大孤峰顶上大树特树我的道法。”
开悟的宣鉴和尚把浸透自己无数心血的著作《青龙疏钞》堆在法堂上,燃起一只熊熊火把,对师父和众人说:“穷诸玄辩,若置一毫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三心不可得,自己烧著作。宣鉴法师一把火将自己胸中原来的“一切”点燃了。
德山证道之前还是很自负的,远近闻名的“周金刚”,可见其佛法义理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但没有破这最后一层纸,就统统只是知见。“知见越多,知障反而就越大”,也就是德山这里所言:“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证悟之后,他方明白一切佛经都是指月之手和渡人之舟,仅此而已。于是将之前呕心沥血研究《金刚经》的一担子《青龙疏钞》,付之一炬。
后记
德山禅师的公案后面还很精彩,烧了疏钞后随即去了沩山,成为禅宗沩仰宗的创始人之一。德山禅师的事迹在很多传灯录中均有记载,微信汇编《五灯会元》为主要参考。
扫码关注我们